今年以来一直比较忙,所以最近的内容多是是个人经验、心得体会和对于一些市场的想法。但是其实最近我回过头来思考这些年来跨境支付机构的发展和衍化,感受身边行业从业者和机构的焦虑和思考,未来究竟会走向哪里?
为什么写这个?我觉得我可能会有一些这方向的经验和考虑。为什么呢?因为我正好经历了银行国际业务的阶段——大行的没落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同时也经历了跨境支付机构从0开始到现在的百家争鸣的阶段。
早期阶段: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是以跨境进口电商的购付汇业务为主,适当会有一些一般贸易的购付汇业务。而境外的支付机构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搭建换汇能力和全球分发能力,帮助境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做海外分发;一种则是通过与国际大行的合作,从事中国跨境出口电商的收款业务。
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是:海外支付机构主要是以获得MSO 、MSB为主,部分机构拿到了欧洲的EMI ;境内支付机构则主要是跨境外汇支付业务的试点批复和人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备案资质为主。
中期阶段:境外跨境支付机构的业务发展为主:不仅仅是以B2C的跨境电商收款,还包括了B2B的跨境收款—这个阶段主要机构是以PIGNPONG、XT、寻汇、万里汇、派安盈等机构为主。这些机构的特点是:牌照的全球布局、全球电商的合作以及业务的不断翻倍增长。但是这个阶段境内支付机构中除了连连支付,独立走出了一条跨境收款的行情;其余支付机构大多数是以接收境外支付机构的资金,帮助其完成境内分发与申报的这么一个作用。
这个阶段中其实主要是18-22年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各家跨境支付机构的业务扩张迅速,并且从中衍生出各种类型的机构。有B2B的收款、有B2C的收款——在B2C收款下又分为了跨境店收款和本土店收款(本土店收款主要在东南亚,最先做的机构叫做珊瑚收款)、C2C汇款—比如熊猫速汇,一家专职做C2C汇款的公司;然后后来衍生出腾讯的微汇款和蚂蚁的闪速收款(这两家机构通过与全球的汇款公司合作,并且打通与境内银行的合作,实现了C2C汇款合规化处理)。并且在这个时间端,VCC业务正是进入各家机构的业务线中。
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叫做稳健发展期:为什么我这么叫呢?是因为在这个阶段,跨境支付机构无论境内的支付机构还是境外的支付机构,均完成了两个层面的事情:业务层级的排布(头部、腰部的机构层级已经完成)、境外支付机构陆陆续续完成境内持牌的合规化要求。在这个阶段中:各家均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业务衍化,这个从每一家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万里汇和蚂蚁国际——通过ALIPAY+触达全球所有的电子钱包,可能会形成一个类似于卡组的一个消费金融钱包机构和聚合收单机构:做B2B收款的机构,在业务能力上跟银行越来越相似;而做C2C汇款的公司,可能会自己去做电子钱包(因为用户的粘性更强,钱包带来的收益更多)。
未来?我觉得结合当下的热点:稳定币的确很火,头部机构也希望通过稳定币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业务上的突破,比如在非洲,稳定币一直是非洲人民币避险和储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这些头部机构可以透过稳定币的方案,解决了非洲外贸汇困的问题,那么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其次跨境支付机构在能力上会越来越像银行,并且竞争上不亚于银行的竞争。
以上就是我针对这些年来,个人对于跨境支付机构发展和衍化的一些理解。我的思考就是不用去焦虑,跨境支付机构要多多与国际大行、卡组等沟通和学习,了解如何优化能力和穿越竞争周期。至于个人,最好就是多准备,多储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