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

罗永浩 × 西贝:一场认知战,而非“至暗时刻”

最近,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之间的"预制菜之争"登上了舆论焦点。老罗饭后笑嘻嘻,微博MMP...事出反常必有妖!

最近,罗永浩与西贝贾国龙之间的"预制菜之争"登上了舆论焦点。有舆论称其为这是西贝的"至暗时刻",但我认为这更像是一场认知战(所谓认知战,是指信息、认知与话语权差异导致的舆论冲突):在专业知识与大众认知之间,罗永浩巧妙利用公众关注,而西贝在聚光灯下显得非常被动。

饭后笑嘻嘻,微博mmp...事出反常必有妖!让我想起了舆论风暴中的"农夫山泉"。

图片

一、事件起因与经过

  • 罗永浩发难:在微博上直指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并呼吁强制立法标注。随后他在社交平台悬赏征集证据,借直播继续强化这一论点。

  • 西贝回应: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强调西贝的菜并非"冷冻预制菜",而是中央厨房半成品,符合行业和国家监管要求。他还拿出官方文件解释"预制菜"定义,并晒出作业指导书。

  • 舆论发酵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与行业及官方定义存在差异。在舆论和信息传播的影响下,西贝在公众讨论中面临较大压力

二、为什么这是一次"认知战"而非单纯的事实争辩?

1.信息与认知差异

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半成品使用、标准化流程在行业内属常态,但多数消费者的"餐饮常识"仍是"现场现做=新鲜、好吃、值这个价"。这类认知差创造了情绪化传播的土壤。监管层虽已就"预制菜"作出界定,但公众对"中央厨房/半成品是否属于预制菜"仍有直觉上的否定。

2.话语权与话语风格

创始人亲自出面、用专业术语解释流程,很容易被解读为"强硬辩护";而草根化的意见领袖以"知情权/消费者立场"发声,加上西贝过往的"价格贵"等问题集中被曝光,更容易被民众达成共识且直观认同。贾国龙在公众沟通中的强势语气,使得专业解释被情绪化地接受。

3.平台化放大效应

网络上的热搜、悬赏、直播,是把小范围意见放大为大众话题的快捷路径。罗永浩巧妙的利用这些路径,把议题从"专业讨论"切换为"公民权利/消费者知情权"范畴,从而占据道德话语高地并获得大量关注。

三、贾国龙的"专业陷阱"

对于贾国龙或西贝问题并非"仅限于用预制菜"本身而是沟通策略失误。行业内部的标准、中央厨房与连锁管理逻辑,需要被翻译成消费者易懂的语言并先行透明披露。西贝在被质疑后选择以专业性反击,但未能先做情绪安抚与信息可视化,导致被动被放大。

1. 专业与常识错位

在连锁餐饮领域,中央厨房、标准化半成品是常态,能提升效率、确保食品安全和口味稳定。但在普通人看来,"预制"往往意味着"不新鲜、不值这个价"。
贾国龙试图用专业逻辑去解释,却掉进了"自证陷阱"。

2. 老板的沟通短板

贾国龙是风格偏向直接决策型、激进型的老板,这种风格在管理上是优点,但在舆论场里却容易放大争议。哪怕有公关团队,也难以劝住亲自下场的创始人。

3. 企业与个人边界混淆

创始人个人发言与企业官方立场没有分开,使得公众将个人情绪与企业品牌混为一谈,进一步削弱了西贝的公信力。

结论:贾国龙在舆论应对策略上存在明显不足,没有意识到自己进入的是一场"认知之战",而非专业辩论。

四、罗永浩的"套路"

与西贝相比,罗永浩的操作显得极为老练

1. 利用大众的"常识盲区"

他深知普通人认知里的"去餐厅=吃现做",在西北还击后,通过一场直播讲解,成功将"预制菜"矛盾聚焦在"消费者知情权",结果很简单:大众听不懂行业专业逻辑,却能快速共情"我要吃现炒的""我有知情权"。

另外他直播还同时宣传了自己新的创业项目"罗永浩长谈博客",及时收割了流量,这就不得不让人遐想,这次事件是不是有意为之的商业策划?我只能评价"罗永浩真高(阴)"啊。

图片

2. 网红与企业家的身份切换

争论时,他是敢怼敢说的"网红";结束后,他又以理性"企业家"的身份自居。
这种身份切换,让他既能收割情绪,又能保持为自己商业背书

3. 永远伴随的商业动机

罗永浩的每一次大规模舆论事件,几乎都与商业诉求绑定:

  • 要么是为直播间引流;

  • 要么是为创业故事铺垫;

  • 要么是为新平台上线造势。

预制菜已经不是新话题,为什么非要等他的新博客上线时才挑起?这可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商业宣传,而西贝就是精挑细选的"垫脚石"

罗永浩以晒出西贝用户差评来制造话题,自然也有人翻出他早年间的激进言论作为"谈资"。

图片

结论罗永浩善于利用舆论热点进行商业宣传。他把大众的善意情绪当作流量工具,把行业的"痛点"和公众的"认知分歧"当作宣传舞台。

五、普通人、行业与责任

普通人参与这场事件,是出于善意,他们的诉求更多是希望行业公开透明,享有知情权

1. 普通人:在信息不对等情况下,普通公众可能更容易被情绪化舆论影响

大众天然希望餐桌上的食物"新鲜、现做",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很容易被煽动,甚至忽略行业实际运作逻辑。

2. 行业:需要自律与透明

  • 主动披露哪些菜是中央厨房供应,哪些是现场加工,老乡鸡确实做的不错,西贝应该改进;

  • 明确标注生产和食材来源,让消费者拥有完整的知情权;

  • 提升品质与透明度,才能赢得信任。

3. 舆论:不能被流量绑架

餐饮行业的长期发展,绝不能依赖"罗永浩"这种人的推动。罗永浩的行动更多体现为流量收割,而非行业建设

六、罗永浩过往争议与商业运作梳理

罗永浩其过往争议显示出类似的操作模式,以下梳理来自网络,如有错误,感谢指正。

图片

罗永浩几乎每一次争议背后,都可能是一次流量转化的商业运作。他的能力在于"利用",而非"行业建设"。

七、泥伏雷最后只能说:

这场风波不是"西贝的至暗时刻",而是一场认知之战。

  • 贾国龙沟通策略存在明显不足,他在公众舆论场用了最不合适的应对方式;

  • 罗永浩的操作手法带有"明显"商业目的,他踩着大众的认知盲区,制造争议为自己商业宣传;

  • 普通公众在信息不对等情况下容易被情绪化舆论影响

  • 餐饮行业要做的不是争辩,而是严以律己、透明公开、提升品质

西贝、南城香、老乡鸡一直是餐饮连锁的标杆。这次危机虽然让西贝在舆论中处于信息披露和话语弱势地位,但如果能借机完善透明度和食品安全体系,反而可能成为行业的一次"危中有机"。

餐饮行业的未来,不该被流量逻辑绑架。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应该是高质量的连锁企业,而不是借助公众事件为自身商业项目造势的罗永浩。

如果你是西贝的公关或创始人,你会如何用更贴近大众认知的方式应对舆论?你认为这场风波还能避免成为'全民吃瓜'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3个国家都认可的赚钱APP,一天900+,在家抄书就行(推荐副业党)

人永远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因为搞钱本身就是认知的变现,你都不知道有哪些搞钱的方法,或者你知道了,也不知道怎么做,这些都是你认知以外的钱! 讲真的,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普通人赚点小钱其实真不难,只要你能坚持创作,就一定会有结果。 今天和大家分享 3个 只要 发文 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