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个意外走红的产品故事——三个开发做的健身应用Stronger,靠一套"笨办法"在TikTok和In
今天想分享一个意外走红的产品故事——三个开发做的健身应用Stronger,靠一套"笨办法"在TikTok和Instagram上狂揽3亿播放量,年营收做到60万美元,还从地下室起步拓展出了第二款应用。
他们的方法论没有玄学,却精准踩中了出海产品增长的关键:用科学思维做内容,用工程师的"笨办法"放大效率。如果你也想在海外市场做用户增长,这个方式可以帮你快速增长。
01 意外走红:一条"未完成"的视频,成了最强背书
故事要从一条"手滑"的TikTok视频说起。
三年前,Stronger的联合创始人Jack在工作间隙(当时他在园艺中心打工),用Canva做了个粗糙的演示视频:用户举铁后,APP会把重量换算成"唐纳德·特朗普""波音747"等搞笑单位(比如"你的卧推=500个篮球重量"),再配上一段魔性音乐。视频发出去后,他的手机直接"炸了"——用户疯狂留言"求APP链接",甚至有人开始关注账号催更。
但尴尬的是:APP还没开发完。当时Stronger的UI还很简陋(连分享按钮都没去掉),功能仅停留在"计算总举铁量"的初级阶段。
结果,这波"未完成"的热度反而成了最强背书。用户看到的是真实的UI界面(像极了"创始人自己在硬刚产品"),信任感拉满。一周内,账号涨粉1.5万,APP上线后直接冲进健康类榜单前三(最高第3名)。
这次意外让团队意识到:用户对"真实感"的敏感度远超"精致度"。比起完美无缺的广告,用户更愿意相信"创始人亲自下场"的粗糙内容——因为它传递了"我们在认真做产品"的诚意。
02 "fade in"格式:复制300次的"笨操作",为何能爆?
真正让Stronger破圈的,是他们从这次意外中总结出的"fade in"格式,并将其"复制粘贴"了300次。
什么是"fade in"?
时长:6秒;
形式:淡入黑屏+静态图片/数据展示(比如肌肉热图、举铁量换算后的搞笑单位);
核心:用强视觉冲击(高饱和度颜色、清晰的数据标签)抓住用户注意力。
团队发现,这条视频的平均完播率超200%(用户平均看了两遍),单条爆款视频获赞14.3万,总播放量超3亿。即使现在,"fade in"仍是他们的核心流量来源。
为什么"重复粘贴"能火?工程师的思维再次帮了大忙:
用户不讨厌重复,讨厌"无意义的重复":他们用AI工具微调内容——换背景色(从暗黑到亮白)、改一行文案("你的胸肌=3个冰箱"→"你的腿肌=2辆卡车")、调个滤镜(冷色调→暖色调),就能生成"新视频"。算法无法识别这种"微创新",但用户每次刷到都觉得"新鲜";
格式的"可复制性":无需复杂剪辑,用Figma等工具就能批量生成,每周只需花几小时排期,剩下的交给AI。
03 内容策略:科学实验替代"灵感赌局",用数据说话
很多人做内容增长依赖"追热点"或"碰运气",但Stronger的逻辑是:把内容创作变成可测试、可优化的"科学实验"。
他们的方法论可总结为三点:
1. 明确"内容价值":要么教育,要么娱乐
Stronger的内容严格分为两类:
娱乐风格:用"健身兄弟式幽默"(比如"你的引体向上次数=能打多少拳"),虽然外人觉得"无聊",但目标用户(20-30岁健身爱好者)却疯狂互动。团队甚至故意"降低笑点",因为"只要目标用户觉得有趣就够了";
教育风格:输出具体健身技巧(比如"5×5训练法:每周3次深蹲,3个月增肌10斤"),这类内容收藏率极高(用户会主动保存分享)。2. 水平扩展:多账号+微创新,吃透算法红利
早期他们只运营1-2个账号,结果被竞品"降维打击"——对方用10个账号发同格式内容,下载量直接起飞。
后来他们调整策略:
多账号矩阵:用不同账号发"微调版"内容(换背景、换文案),覆盖更多用户;
统一品牌符号:所有视频用同一首"傻气"音乐,形成"品牌记忆点"(用户刷到类似音乐就知道是Stronger);
工具提效:开发内部工具自动生成内容(比如输入"胸肌""篮球"自动生成对比图),减少重复劳动。
3. 数据驱动:关注"宏观指标",而非"微观优化"
很多团队沉迷于"改一个按钮颜色提升2%转化率",但Stronger的创始人说:"早期别纠结细节,先抓宏观。"
他们的核心指标是:
完播率:如果一条视频完播率低于50%,直接放弃;
互动率:收藏、分享量高的内容,说明用户觉得"有用/有趣",优先复制;
转化链路:用Superwall等工具测试付费墙策略(比如"硬付费墙"意外提升了25%转化率)。
04 付费墙策略:"意外bug"带来的增长启示
Stronger的变现能力同样值得借鉴。他们的付费墙策略经历了多次迭代,最终通过"意外bug"找到了最优解。
关键转折点:
早期他们尝试部分功能付费,但用户流失严重。一次偶然的"bug"(忘记关闭付费墙开关),导致所有用户打开APP都被强制要求付费——结果转化率暴涨25%。团队意识到:用户不是讨厌付费,而是讨厌"被欺骗"。如果产品足够好,用户愿意为价值买单。
现在的策略是:
免费试用+硬付费墙:用户需先体验7天免费版,到期后必须付费才能继续使用核心功能(如查看历史数据、生成个性化报告);
宏观测试:重点测试"付费墙触发频率"(比如每天弹出1次vs. 3次)和"功能绑定"(付费功能是否与用户核心需求强相关),而非纠结"按钮文案"等细节。
05 产品与品牌:从"功能工具"到"社区归属"的进化
Stronger的成功,不仅靠流量,更靠"品牌力"的积累。
早期他们专注"功能创新"(比如用热图展示肌肉力量等级、与朋友比较健身数据),但后来发现:用户需要的不是"更强的工具",而是"更有归属感的社区"。
Stronger的调整方向:
找"对的人"做大使:不追求数量,只找3-4个"能代表品牌调性"的KOL(比如健身圈的"技术流"博主,既懂训练又懂数字工具);
强化"视觉符号":把热图、排名系统做得更"炫"(比如"你的深蹲等级=钻石级"),用户截图分享时,自带"我用了Stronger"的标签;
尝试线下活动:虽然团队只有3人,但他们计划搞"健身打卡赛"(比如"30天举铁挑战"),用线下场景强化社区归属感。
06 团队与工具:工程师的"全链路"增长实践
Stronger的团队结构非常特殊——三个联合创始人全是工程师(Peter、Jack、Joseph),没有专职设计师或营销人员。
他们的"全链路"实践:
营销自主化:从内容创作到投放,全部自己完成。团队认为:"外包给机构的激励永远不对齐,不如自己学。"早期曾与机构合作,但效果远不如自运营;
工具开发:开发内部工具自动生成内容(比如输入"胸肌""篮球"自动生成对比图)、自动化投放(定时发布、数据监控),每周只需花几小时排期;
学习型团队:用"工程师思维"做营销——把"做内容"拆成"钩子测试-素材生成-投放验证"的流水线,用数据筛选最优解。
07 给出海创业者的3条"笨功夫"建议
看完这个故事,你会发现:所谓"爆款",不过是"科学方法+持续执行"的结果。如果你也想在海外市场突围,请关注这3条建议:
1. 内容不是"艺术",是"可测试的实验"
别等"灵感爆发",先确定"价值方向"(教育/娱乐),然后用工具批量生产,用数据筛选最优解。工程师的优势就是"把模糊的事变具体"——把"做内容"拆成"钩子测试-素材生成-投放验证"的流水线。
2. 算法不会"惩罚重复",但会"淘汰无趣"
找到一个"有效格式"(比如Stronger的"fade in"),就用微创新(换背景、改文案)重复它。算法喜欢"稳定的优质内容",用户喜欢"熟悉的新意"。
3. 增长不是"砸钱买量",是"用户价值的自然溢出"
Stronger早期没投广告,靠用户自发分享(比如"我举铁相当于XX")裂变。想让用户帮你传播,先问自己:你的产品有没有"值得炫耀"的点?(比如数据可视化、游戏化成就)
最后:Stronger的新征程
目前,Stronger正在拓展第二款应用——一款"游戏化专注APP"(类似Forest+Farmville),目标用户是"需要专注学习的打工人"。团队沿用同样的逻辑:先做"最小可行性产品",再用"fade in"格式测试内容,最后通过用户反馈优化功能。
他们的故事证明:出海做增长,没有"一招鲜",但有"底层逻辑"。用科学思维做内容,用工程师的"笨办法"放大效率,小团队也能在全球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如果你也想在海外市场"从0到1",不妨先从一个"可测试的小格式"开始——毕竟,所有的"爆款",都是从"第一次发布"开始的。
(注:文中提到的Superwall是一款针对移动应用的付费墙管理与收入分析工具,适合需要优化订阅转化的出海产品参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