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你分享一个比较容易复制的案例:一位伦敦的独立开发者,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策略,从0搭建了一个月收入
今天想和你分享一个比较容易复制的案例:一位伦敦的独立开发者,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策略,从0搭建了一个月收入2.3万美元的微SaaS工具——Data Fetcher。他的故事,或许能给正在寻找出海产品方向、或想靠副业破局的你,一些关键启发。
"曾是自由职业者,直到靠'抄作业'做出了人生第一个赚钱工具"
先做个背景介绍:主角Andy Cloak,本科读工程学,但从没想过按部就班。他自学编程后,在伦敦做自由React开发者,一边接活一边尝试各种副业项目。前几个项目都没激起水花,直到他做了个TikTok网红目录工具——通过爬取TikTok数据做成SaaS,每月赚了几千美元。卖掉这个项目后,他有了几个月空窗期,开始思考更可持续的方向。
转机出现在他的一次日常需求里:他想把金融数据自动同步到Airtable管理,却发现手动操作太麻烦。这时他突然意识到:"Airtable正在快速崛起,它的用户肯定也有类似的自动化数据获取痛点。"
于是,他做了件"聪明又偷懒"的事——参考Google Sheets上成熟的"API连接器"插件模式,为Airtable开发了一款通用型数据获取扩展工具:用户无需写代码,就能通过API连接Facebook广告、Google Analytics等平台,自动同步数据到Airtable。
这就是Data Fetcher的雏形。如今,它已有600名付费用户,月收入稳定在2.3万美元,且完全由Andy一人运营。
他的"六步法":如何在新兴平台上找到"小而美"的创业机会?
Andy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套"在新兴平台上找机会"的底层逻辑。这套被他验证过的方法论,或许能帮你避开大海捞针式的盲目开发。
第一步:选对平台——找"增长快、竞争小"的土壤
Andy选了Airtable,因为它当时正处于爆发期,且推出了应用市场。他的判断逻辑很简单:新兴平台的早期用户,对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需求最迫切,且平台会为你导流。
第二步:挖痛点——去社区听用户"抱怨"
他花时间泡在Airtable的论坛、Reddit、Twitter,收集用户高频提到的需求(比如"如何自动化同步多平台数据")。这些真实的用户声音,比自我感觉更靠谱。
第三步:抄模式——借鉴成熟平台的已验证方案
他没有从头设计交互,而是参考了Google Sheets上同类插件的用户体验(比如"一键连接API""定时同步"),让工具用起来像原生功能,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第四步:验可行性——确认平台开放能力
关键问题:平台是否提供API?是否有应用市场?是否有开发者支持?Airtable的开放SDK和审核机制,让他确认这件事能成。
第五步:算经济账——评估市场
Andy估算了Airtable的用户基数(当时已超千万)、目标用户的付费意愿(参考Google Sheets插件的定价),得出结论:这个需求足够支撑一个小而美的生意。
第六步:防平台风险——判断"它会不会自己做"
他研究了Airtable的路线图和社区讨论,发现"灵活的数据获取工具"介于"无代码导入"和"脚本开发"之间,平台短期内不会亲自下场。这让他放心投入。
从0到2.3万美元/月:他的增长三板斧
工具开发完成只是开始,如何让用户知道并付费?Andy的策略同样简单直接:
早期用户:吃透平台红利 Airtable的应用市场为新工具导流,Andy的前几个客户几乎都是自然流量——用户搜索"数据获取"时,他的工具排在前列。
中期:用内容营销放大需求 他发现用户高频使用的场景(比如"Facebook广告数据同步""Google Analytics报表自动生成"),针对性写了博客、拍了YouTube教程。这些内容不仅带来流量,还成了用户的操作指南,提升了留存。
长期:用低代码方案扩大用户群 随着用户增长,他发现很多非技术用户也想用Data Fetcher。于是他开发了一系列"无代码模板"(比如"电商订单自动同步""社交媒体互动数据汇总"),让即使不懂API的用户也能快速上手。这一动作直接推动月收入从1万跃升至10万美元。
他的血泪教训:这3件事,比开发更重要
复盘一路走来的经验,Andy反复强调这几个关键点:
1.别追"新平台",要追"用户痛点" 他曾浪费半年尝试过其他热门工具(比如早期ChatGPT插件),但最终发现:用户真实的需求,永远比"跟风做热门"更重要。
2.早期用户测试,比"完美开发"更省钱 他懊悔自己曾花一年时间闭门开发,却没找真实用户测试。后来他发现:用户的一句话,可能帮你省掉三个月的无用功。现在他会用Claude模拟用户访谈,甚至直接找种子用户提需求。
3.专注比"多线作战"更有力量 他曾因增长放缓分心去做其他项目,结果两边都没做好。现在他用"Claude当商业教练"——每当想分心,就让它提醒自己:"你现在做的事,才是能赚钱的。"
写在最后:微SaaS的"小",恰恰是它的优势
Data Fetcher的成功,打破了"创业必须做大"的误区。它的月收入2.3万美元,成本却只有2500美元(主要是托管费),利润率高达85%。这种"小而美"的生意,不需要融资,不需要大团队——它只需要解决一群人的具体问题。
如果你也想尝试出海产品或创业,Andy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个起点:找一个新兴平台,挖一个真实痛点,做一个"刚好够用"的工具,然后用内容和服务让它生长。
最后,我想说:"别等'准备好'再开始。先做一个最简版本,放到用户面前,他们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
产品只靠"抄作业"月入3.5万美元:这位创业者的产品方法论,值得所有创业者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