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聊聊业务模式
引言:
Web3行业发展太快了,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因此,很多日常思考值得被记录下来。
这些思考会实时更新在推特账号中,并定期汇总发布在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的推特账号:岳小鱼(ID:@yuexiaoyu111)。
我们可以直接看下Huma平台的整体业务流程,有一个整体感知:
1、用户出借资金:
(1)普通用户(链上出借方)通过Huma的去中心化平台存入稳定币(USDC)
(2)无需KYC,通过智能合约锁定资金,获得固定收益
(3)资金进入Huma的借贷池,供借款方使用。
2、跨境支付机构提出借款需求:
(1)合规的跨境支付机构(如持有金融牌照的支付服务商)在Huma平台注册,提交借款申请;
(2)借款用途:为汇款方(客户)提供快速跨境支付服务。
(3)借款金额:通常为短期垫资(3-5天),金额与汇款规模匹配。
3、抵押物托管:
(1)支付机构需提供等值法币抵押物,即汇款方支付的法币A(如欧元);
(2)将法币托管至Huma指定的监管账户(由Huma并购的持牌机构Arf管理)。
4、借入USDC并执行支付:
(1)Huma通过智能合约向支付机构发放USDC贷款;
(2)支付机构使用USDC作为中介货币,通过区块链(Solana)将资金转移至国家B。
(3)在国家B,支付机构通过本地合作伙伴(交易所或OTC服务商)将USDC兑换为法币B(如美元),并支付给收款方。
5、偿还借款:
(1)支付机构在3-5天内(账期)使用托管的法币A(抵押物)或汇款方的后续资金,兑换为USDC,偿还Huma的借款本金和利息。
(2)Huma将本金和收益返还给出借方,扣除平台费用(息差,即借款利率与出借收益的差额)。
6、收益分配:
(1)出借方获得稳定收益(假设10%年化)。
(2)Huma赚取息差(如借款利率15% - 出借收益10% = 5%)。
(3)支付机构通过快速支付服务赚取客户手续费(低于Swift的1%-3%),并覆盖借款利息成本。
整个业务流程中各方的角色与定位:
我们可以看到,Huma构建了一个借贷平台,普通用户作为出借方,提供资金来源,而跨境支付机构作为借款方,借入资金;
在跨境支付场景中,汇款方支付了国家A的法币A,如果走传统的Swift结算体系,需要3-6个工作日,且非常高额的手续费,会涉及汇率差和货币转换费,通常是1%-3%。
那么跨境支付机构收到汇款方的支付款项后不直接走Swift,而是将USDC这种稳定币作为中介货币,在Huma平台借入稳定币,然后直接在目标国B,将USDC出金为本地货币B,这个支付流程即可在当日完成。
在整个过程中,Huma通过USDC的形式为跨境支付机构提供了跨境汇款结算中的短期垫资,跨境支付机构则需要经过一次出金和一次入金。
Huma的借款端是合规的跨境支付机构,需提供等值法币抵押物(如汇款方的本地货币),并将资金托管至监管账户,确保风险可控。
出借端通过链上智能合约参与,无需KYC,直接存入稳定币。
平台方则是要把控借款端企业的资质、借款申请等,然后赚取息差(借款利率高于出借收益)。
这里重点提一下Huma Finance并购的公司Arf:
Arf 是一家注册在瑞士的金融机构,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持牌支付机构提供基于稳定币的结算服务。
所以Huma并购Arf之后,就直接解决了牌照和合规问题,使用这一主体开展业务。
要知道,做金融业务最麻烦的同时也是最大的门槛就是合规。
Huma很巧妙地通过并购一家有牌照的机构直接就解决了合规问题,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竞争壁垒。
总结一下:
Huma整个运作流程和商业模式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链下部分毕竟是黑盒,依旧有很多操作空间。
那么,Huma获取社区信任的核心是未来可以将这部分信息上链,或者直接披露借款人的部分信息,确保资金的全流程可控。
还需要关注的是,Huma其实要做的不只是跨境支付垫资,这个业务只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未来还会扩展到更多业务:
跨境支付是4万亿的市场,而信用卡是16万亿的市场,以及还可以扩展到更广阔的Trade Finance(贸易融资)。
总的来说,Huma正在构建一个PayFi平台和PayFi生态,这项目可以说是实用型项目和叙事型项目的结合体,值得长期关注。
更多思考,欢迎关注我的推特账号:岳小鱼(ID:@yuexiaoyu1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