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就过了"做个AI聊天机器人然后祈祷爆火"的阶段了。
现在的AI创业,能做到千万年收入的路径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去自动化那些没人愿意碰的工作流。
不是面向消费者的小玩具,也不是那些模糊不清的"效率工具"。
我说的是那些"数字化转型"止步于Windows XP的传统行业。
一堆监管规定、遗留系统、混乱的Excel表格,每周都在出六位数的差错,软件升级的唯一方式,是换个新实习生。
这些市场不性感,但就等着有人来用AI的"代理链"打通任督二脉。
在B2B AI领域,"无聊"就意味着"巨额利润"。
还在做"万能型AI代理"?那你已经落后了
大多数AI创业者,还卡在一个过时的思维里:
他们在做的是那种全能型、什么都能干的"AI代理",结果什么都干不好。
这种产品的典型问题:
对上下文要求高,稳定性差
决策过程黑箱,用户信任感低
客户必须彻底改造工作流才能使用
在高度监管行业里根本卖不动
你不需要一个"全才型"AI。你需要一条由专家组成的AI代理链。
每一个代理都只做一件事,专注且高效:
从复杂文档中提取数据
实时发现异常
自动生成汇报
安排日程与提醒
向相关方清晰沟通信息
把这些代理串起来,就是一个比五个人还稳定的AI工作网络。
为什么AI代理能打,SaaS打不动?
为什么软件吃掉了那么多行业,却吃不下这些工作流?因为SaaS是给"有秩序"的场景设计的,而这些行业根本是"混乱流"。
拿商业地产运营举个例子。
我合作过的一家亚特兰大的公司,负责管理56处物业。他们团队每周花30小时手动从租赁合同中提取数据,做报表。
过去五年,他们试了十几个SaaS工具,结果全军覆没。
为什么?
因为传统SaaS的逻辑是:你得按它的规矩来。
数据必须结构化
流程必须标准化
文件格式必须统一
但现实是,大多数行业靠的是老旧模板、乱七八糟的流程和打补丁般的操作,根本没人愿意去整理。
AI代理的逻辑正相反:它适应混乱。
不挑PDF格式
能读各种遗留的Excel
能从一堆邮件里提取有价值的线索
这不仅仅是"用户体验好"。这叫系统同理心。也是AI代理能攻下SaaS搞不定的市场的核心原因。
真正该下手的地方在哪?
大家都在做法律和客服。
如果你真的想冲年收入千万,就别盯着这堆已经被卷烂的场子。去找那些还靠"人肉协调"的行业:
操作流程完全手工
文档多到像山一样
用的是上世纪的软件
因为监管或专业壁垒,SaaS根本进不去
例如:
专业保险的承保流程
设备租赁业务的后台流程
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
医疗理赔
供应链文档管理
这些行业还在用Outlook 2016和40列的大Excel表格,上一轮SaaS浪潮直接绕开了它们——因为流程太乱、太个性化。
但对AI代理来说?刚刚好。
一条真正的AI代理链长什么样?
来看个细节案例。
商业地产运营:审查一份租赁合同要干这些事:
从密密麻麻的文本中提取50多个关键条款
与市场标准对比
标注出异常和风险点
生成摘要报告
设定续约时间线
向相关方汇报结果
这原本是一套6小时的人工流程。用AI代理后是这样:
代理1:数据爬虫
解析租赁PDF
抽取关键字段
给出信心评分
代理2:审计专家
和市场数据对比
标记异常和风险用语
代理3:摘要生成器
写高管简报
格式化为内部报告
代理4:日程协调员
添加日历提醒
跟踪续约时间线
代理5:消息传递者
起草更新邮件
准备汇报用的幻灯片
结果:6小时变15分钟。
这不是炒作,是流程质变。
如何卖出产品,实现千万年收入?
别幻想技术自己会卖货。
AI也得靠人去推。下面是你该怎么从原型走向客户流水线:
第一阶段:用内容建立权威(0–30万年收入)
没人会盲信你的AI,除非他们先信你这个人。
信任靠精准内容建立:
微型演示:做那种45秒的视频,比如你的爬虫代理自动处理真实文件
量化一切:别说"节省时间",要说"4小时压缩到7分钟"
送小工具:直接送一个能解决单点痛点的小工具
关键数据点:
CTR超过3%说明方向对了
引流内容转化率3–5%
纯内容获客的成本<100美金
你要成为那个解决"没人说但大家都疼"的问题的人。
第二阶段:付费投放放大爆点(冲刺到300万)
找到内容爆点后,砸钱放大,不是卖工具,而是放大"改变"。
用你表现最好的内容去:
引导用户下载免费工具
根据问题做精准分组
把他们引入付费试用
一条成功转化链:
免费清单 → 每月2400下载
简版文档分析器 → 30%人转向更深度工具
行业基准报告 → 每月180个演示请求
直播讲解会 → 40%签试点
90天试点 → 73%转正年付合同
第三阶段:高单价销售(300万到1000万)
这个阶段你需要变成教育机构:
按行业开直播课
实时演示代理链如何跑
免费提供试点
把定价锚定在"为你省了多少钱"上
销售漏斗大概长这样:
每个注册用户成本:100–300美金
到场率:50%
预约销售通话比例:10–15%
成交率:30%
客单价:50K
成熟后,要么垂直深耕,要么横向扩张
吃下一个市场后,你有两条扩张路径:
垂直扩张:
深挖一个行业
加入更多任务节点的AI代理
最终自动化全套流程
例如:从租赁摘要 → 到续约跟进 → 到谈判流程 → 到生命周期管理
横向扩张:
把代理链复制到相似行业
适配不同文档和流程
与行业专家合作推进
垂直扩张=高客单+深护城河
横向扩张=大市场+快复制
选择取决于你擅长"深度"还是"速度"。
胜者和打酱油的区别
这条路不轻松,你需要:
深入理解一个行业
真正掌握AI代理架构
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
懂B2B成交的节奏
有系统性思维,能画出完整自动化路径
但你不需要融资、不需要实验室、甚至不需要发明新技术。
你只需要把别人忽略的点,连接起来。
入场前三天:快速启动指南
第1天:选行业
找那些文档密集、流程混乱的领域
跟行业里的人聊5个以上
画出最痛的流程节点
第2天:设计代理链
明确每个代理要提取什么、比对什么、自动化什么
定义输入和输出
理清如何嵌入现有系统
第3天:上线并发布
上线第一个小工具或演示
发一篇干货内容
约10个潜在用户聊需求
未来的"下一个Stripe",不会是做支付API的,而是彻底干掉Excel → PDF → 邮件 → Excel循环的AI公司。
你的第一个千万级客户,现在可能正咬牙在Outlook里,从一张2012年的发票里复制数据。
去找到他们。
专注搞钱与健康 | "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爆料 / 交流 / 合作:请加微信 ifloop
加入副业交流群:请加微信 ifloop(备注加群)
推荐阅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