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我是怎么靠 ChatGPT 的一个“冷门功能”,省下几十小时工作的?

我敢打赌,现在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搞明白这个功能能干嘛。

ChatGPT 的 Deep Research(深度研究)工具,正在悄悄改变很多普通用户的工作方式。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它真正的潜力远不止于"帮你查点资料"。

它的名字叫 Deep Research,不是白叫的。

如果你懂得怎么用,我敢说,它能帮任何行业的人节省时间、提升质量、甚至完成以前做不到的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听我慢慢讲。


什么是 ChatGPT 的 Deep Research?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功能。如果你已经熟悉它,可以直接跳过这一段。

Deep Research 一开始只对 Pro 用户开放,最近也开始向 Plus 用户开放了,不过每月有10次使用限制。

它需要手动开启。

一旦启用,它会根据你的提问内容,自动进行深度资料查找与汇总。在开始之前,它会先问你几个问题,确认你到底想要什么——因为它每次运行都消耗一次配额,问得烂也照样扣次数。

整个流程大概需要 5 到 20 分钟不等,最终会生成一份"研究报告"。我收过的最短的是2页,最长的是十几页——共同点就是:写得扎实,资料详实,有来有据。

相比之下,普通的 ChatGPT 回复通常就几段话,聊得轻松但不会太深入。


Deep Research 能用来干嘛?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玩意儿到底有什么用?

我随手列几个场景给你感受一下:

  • 深入分析某个复杂话题

  • 整理一堆分散资料

  • 比较评估多个方案

  • 针对某领域系统性地展开探讨

听起来很普通对吧?但重点在于——它能自己动手干完这些事

你只需要提问、稍微解释一下需求,它就会自己去找资料、自己思考结构、自己写报告,最后再通知你:搞定了,收!


为什么大多数人忽略了这个功能的价值?

说白了,是因为大家用 ChatGPT 的方式太"表面"。

大多数人把它当搜索引擎用——问一句,得到答案,关掉。根本没有深入探索的过程。

我经常劝朋友、同事:把 ChatGPT 当成一个"聪明搭子"用,跟它对话、追问、辩论。你越当它是人,它的表现就越像人。

另一个原因是:UI 设计得实在太"低调"。

Deep Research 的按钮藏得很深,也没告诉你它到底多强。点了以后也不会有烟花爆炸的效果,只是静静地跑。

而且它比较"慢热"——不是秒出结果,需要你提得准、答得清楚,然后耐心等待。


那它到底能干些什么牛逼的事?

拿我自己举例吧:我是学生,经常要写作业或做研究报告。

以前为了准备一个话题,得自己翻一堆资料、做笔记、提炼重点,现在我只要把问题告诉 Deep Research,它就能帮我搞出一篇像样的分析报告。

内容大概10页左右,结构清晰,语言专业,跟硕士甚至博士论文一个风格。当然,我不会直接交这篇报告,但它完全可以作为写作的"起点",省下我大量查资料的时间。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用它来做:

  • 市场调研

  • 产品分析

  • 政策对比研究

  • 案例复盘……

这些都不是幻想,而是现实。

你说现在AI会取代人吗?Deep Research 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它就像是你口袋里随时待命的"研究型实习生",不但便宜(订阅就能用),还不用喊你审批报销。


Deep Research 怎么用?

用法很简单。

就像你平时用 ChatGPT 一样提问,点击一下"Deep Research"按钮,剩下的交给它。

系统会先跟你聊几句,确保明白你的需求,然后才开始研究过程。

我个人建议是——尽量讲清楚你想要什么、重点在哪、格式有没有要求。这些都能提升输出质量。

当然,如果你只是随手提个问题,它也能处理,只不过不一定抓得那么准。

举个例子,我之前给它的提问是:

给我一份详细的健身入门计划,目标是增肌+减脂,同时注意饮食与营养搭配。报告中需要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列出科学有效的锻炼安排(包含一天腿部、一天下肢和手臂、一天有氧),要求提供数据来源与理论依据。

然后它问了我几个问题,比如是否有旧伤、饮食习惯、每天时间限制等等,12分钟后,一篇8页的完整报告就生成了。

我一页都不用自己找网页,全是它帮我整理好的核心内容。这比我自己查几十个网页、还得甄别真伪、再整合信息,简直快太多。


为什么 Deep Research 真值得一试?

实话说:

你要是只是想知道"火烈鸟为什么单脚站",完全没必要用 Deep Research。

但你要写个分析报告、做个演讲材料、写个论文,那就真的省事太多了。

我最近要做一份公司内部汇报,正常要花大半天搞资料。结果我直接开 Deep Research,6分钟搞定,报告干净利落,我只花了1小时就把PPT搞完。

以前可能得喊个实习生帮忙,但他们要么不在,要么对这个话题也不熟,搞不好效率还不如我自己慢慢翻。

现在,我就像随时带了个靠谱的"小助手"。

更让我意外的是,它在"发散思考"上也很猛。

有时候我看它的"思考路径",会发现它挖出了我根本没想到的点。那种"跳出框架"的能力,说实话,很多人类都很难做到。


它对工作、学习、创作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看到这儿,你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我对 Deep Research 这么推崇。

一句话总结:用得好,就是你的降维打击武器。

不管是做研究、写论文、准备提案,甚至只是整理思路,Deep Research 都能帮你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能给你启发。

有些国家已经开始教小学生如何使用AI了,因为未来能不能"用好AI",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而 Deep Research 就是很重要的一环。

我现在几乎每天都在用。比如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它正在后台帮我查心理学课的作业资料。

以前我要自己翻书查资料,现在我能边写边"异步外包",时间利用率翻倍。


最后一句:不试一次,你永远不知道它有多强

所以,回到最开头那句话:

你永远不会真正理解 Deep Research 有多强,除非你亲自用过一次。

如果你现在有 Plus 或 Pro 订阅,强烈建议你找个小而精的问题,用 Deep Research 跑一遍。等你看到结果,肯定会跟我一样:震惊 + 惋惜(为自己以前没早点用上)。

它真的会改变你看待"研究"和"工作"的方式。

还有,如果你平时喜欢自己钻研一些兴趣话题——比如写影评、做调研、聊科技趋势——Deep Research 也绝对值得你尝试。


如果你喜欢这篇分享,记得点个关注。

我会持续写关于 AI 工具、ChatGPT、Apple 使用技巧的一些日常经验,都是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写的,不卷技术,不搞炫技,只聊怎么用得好、用得爽。


专注搞钱与健康 | "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爆料 / 交流 / 合作:请加微信 ifloop

加入副业交流群:请加微信 ifloop(备注加群)



推荐阅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提前预警恒大违约的是。。。

川哥以前在内地做了12年债券发行工作,对城投、房企的债券融资情况比较了解。 今天,我们从一只恒大债券违约的过程,看境内外评级机构的表现差异。 2020年1月,恒大地产分别在境内和境外发行了两只债券,都是三年期。 境内:中诚信评级 AAA ,票面利率 6.98% 境外:标普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