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机密,没有摘要
每天就从我上百个出海微信群和几万个出海微信好友私聊中,挑选一个大家的小问题来写一篇文章。
有时候是一些跨境出海资源、业务服务商合作的内容,合适的就介绍给大家,目前已对接合作150+资源,有意合作请➕zhihuiabo。
前几天收到一个写作邀请,让我分享自己在 AI 使用上的一些实践经验(有没有被选中无所谓,当作整理思路)。
仔细想了下,过去这两年,我基本每天有 12 小时以上都在用 AI。
真正促成这种变化,是之前生财航海家的第一届 AI 大会——线下参加了一次,我就抓住其中一两个关键点,开始深度实践,从此整个工作方式都变了。
文章要求 1500–3000 字,我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决定挑一个"小而具体"的点来讲:
如何把 AI 从"一个聊天机器人",变成"你身边的跨领域专家团队"。
不讲高深技巧,只讲所有人都能立刻照做、当天见效的那种。
一、让 AI 成为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聊天对象
很多人用 AI 的方式是:
想到什么问什么,一个对话聊完了就丢了。
过两天又再问一遍,从头来。
这就像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搭讪"。
其实我觉得,千万不要随便用一个 AI 工具就问几句。
原因很简单:
没有积累,就永远无法根据你的"历史上下文"来提供更聪明、更适合你的回答。
第三方 AI 工具问一下、切换一下、再换工具问一遍。 这叫:重复劳动完全浪费能量,也没有长期复利。
正确的方式是:
把一个工具(对我来说是 ChatGPT)当作你的唯一"长期大脑"。
项目化使用,结构化积累,不断扩展知识库。
把 AI 当成一个长期共事的"多领域专业团队"。
每个领域,都有一个独立的"项目空间",永续积累、长期进化。
比如我会在 ChatGPT 里建一堆"项目"(其实简单理解就是文件夹分类,以前是plus会员才有的功能,现在好像都有了,但是强烈建议大家开个Plus会员,非会员各种受限会太影响我们的生产力):
全球收款收单
谷歌投流
美国银行金融
Web3
联盟营销
出海自媒体
跨境电商
香港银行金融
……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
这不是"文件夹",这是"部门"。
今后所有相关问题我都在对应"项目"里问。
久而久之,这个项目里的记录越来越丰富,AI 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越来越深。
下一次你提问,它不是基于你这一句话回答,而是基于整个项目的上下文,像一个真正"懂你业务"的同事。
这就是"AI资产化"的第一步!
以前总觉得有了AI了,少了很多信息差了,没法通过信息差来挣钱了(比如咨询服务等等),其实某些方面信息差还是在扩大,因为同一个问题(稍微专业领域一点点的,不是那种客观对错题),有的人问和其他人问,AI给我们的回答基本上就很大不一样,因为它培养得、日益相处得更加的个性化与专业化。
二、项目还能继续细分:让 AI 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累积
假设我建了一个"全球收款收单"的项目。
那我会继续在里面拆分:
美区 PayPal
Stripe 收款
Cash App
Revolut
香港虚拟银行
各国税务资料
每个主题单独一条对话链路。
未来再有任何相关内容,直接接着问。
ChatGPT 的对话长度有限,聊满了就再开一个对话。
例如"美区 PayPal2""Stripe收款(流程)"
但都放在同一个项目里。
这样的好处是:
知识不会丢失
体系会越变越结构化
同主题的所有问题,都能关联理解
这对我们跨境出海从业者简直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处理"链路长、环节多、坑不少"的问题。
三、NotebookLM / IMA:把项目升级成"会主动挖掘内容的研究员"
等一个领域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会把这些内容再导入 NotebookLM 或腾讯 IMA。
为什么?
因为:
NotebookLM 有一个超级能力:
它会告诉你"你知识库里还有哪些点,值得单独写成文章"。
我常问它:
"哪些观点我从来没写过?"
"有哪些主题值得单独做一期?"
"这里面还有哪些金矿我没挖?"
NotebookLM 会直接生成:
可用文章标题
核心观点
完整逻辑框架
可引用的案例
风险提醒
适合我读者的角度
一句话:
它能把你输入的内容,拆成一个永不枯竭的选题池。
而当你把材料喂够之后,NotebookLM / IMA 就不只是工具了,而是:
你的"研究员"
你的"总结专家"
你的"灵感合伙人"
你的"可量产内容工厂"
你输入越多,它就越能反向帮你挖内容。
四、一个非常高效的工作流:反向提问
我经常这样提问题:
「基于这个知识库给我 10 个值得写的文章标题」
「总结成一篇可直接发公众号的框架」
「给我列出这个领域最常见的 20 个误区」
「生成 PPT 大纲」
「写一段 B 站脚本文案」
「给我十条 X/Twitter 碎片化内容」
「帮我做一页海报要点」
「给我讲课讲义内容」
NotebookLM 擅长结构化内容
IMA 更适合国内生态
两者结合,就是一个稳稳的内容流水线。
而在 Gemini、Claude、Perplexity 查到的内容(有时候同个问题多个答案收集与对比,或者ChatGPT不工作的时候,或者不同的AI术业有专攻的时候,我就问下其它AI),我也会回头同步到 ChatGPT 里,让它成为我的"主大脑"。
五、为什么我愿意把很多复杂问题交给 AI 项目来处理?
跨境出海的体系不比别的行业:
链路长、节点多、死角多、黑话多、合规风险大。
我习惯这样做:
在对应项目里提问,让 AI:
先帮我厘清整个流程
再提示可能的风险点
生成"客户可读版"说明文档(manus)
再产出 PPT / 图文版本(skywork)
最后反哺到我的社群、知识星球、朋友圈
这样做,你会发现:
以前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梳理完的问题,现在半小时就搞定了,而且完整、清晰、能复用。
六、当你从"AI使用者"变成"AI资产构建者",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这两年的经验告诉我:
用 AI 聊天,你永远在"索取";
用 AI 建结构,你开始"拥有"。
当你把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搭建完整后——
它自然会源源不断产生新的内容、新的选题、新的观点、新的业务启发。
更现实一点讲:
能持续产出垂直优质内容,就能持续吸引精准客户流量。流量一来,变现自然就来了,这是不是就生财有术了呢。
说实话,我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无法想象的困难,但是目前在AI的加持下,我实际上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数倍的激发与增长,随便念头一转一实操就能变现,1个人月入6位数很简单,但是如何能形成规模化效应,如何批量的复制N个我自己,才是我后面接下来需要执行的重点。
真正的门槛不是工具,而是:
你有没有把 AI 当成"长期资产"来经营。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启发:
别做 AI 的使用者,要做 AI 的团队长。
带着一群 AI 专家一起干活,你的生产力会提升到你不可想象的程度,财富也会离你越来越近。
对了,最后再说句,我感觉谷歌的Gemini(《免费开启Chrome谷歌浏览器的众多隐藏AI功能,让你的浏览器变身超级助理!》)对中文兼容性和能力真的是越发的强大了。
现在同一个问题横向对比,个人感觉Gemini超过ChatGPT了,而且Gemini还有很强的生成图片功能(NanoBanana)和视频生成功能(Veo),还有文中提到的NotebookLM等等配合,确实综合能力超强啊。
如下图所示Gemini的图片生成能力,随便生成个文章封面图不成问题,还能随心所欲口喷修改细节,很完美。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