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星期四

别把 AI 当聊天机器人:我是如何用它搭建“跨领域专家团队”的?附AI交流群入口

内容机密,没有摘要

每天就从我上百个出海微信群和几万个出海微信好友私聊中,挑选一个大家的小问题来写一篇文章。

有时候是一些跨境出海资源、业务服务商合作的内容,合适的就介绍给大家,目前已对接合作150+资源,有意合作请➕zhihuiabo。

图片
对AI全方位提效感兴趣的朋友可加上方海报二维码,备注"AI",免费拉你进AI交流群。

前几天收到一个写作邀请,让我分享自己在 AI 使用上的一些实践经验(有没有被选中无所谓,当作整理思路)。


仔细想了下,过去这两年,我基本每天有 12 小时以上都在用 AI。


真正促成这种变化,是之前生财航海家的第一届 AI 大会——线下参加了一次,我就抓住其中一两个关键点,开始深度实践,从此整个工作方式都变了。


文章要求 1500–3000 字,我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决定挑一个"小而具体"的点来讲:


如何把 AI 从"一个聊天机器人",变成"你身边的跨领域专家团队"。


不讲高深技巧,只讲所有人都能立刻照做、当天见效的那种。



一、让 AI 成为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聊天对象

很多人用 AI 的方式是:

想到什么问什么,一个对话聊完了就丢了。

过两天又再问一遍,从头来。

这就像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搭讪"。

其实我觉得,千万不要随便用一个 AI 工具就问几句。

原因很简单:

没有积累,就永远无法根据你的"历史上下文"来提供更聪明、更适合你的回答。


第三方 AI 工具问一下、切换一下、再换工具问一遍。 这叫:重复劳动完全浪费能量,也没有长期复利。


正确的方式是:

把一个工具(对我来说是 ChatGPT)当作你的唯一"长期大脑"。

项目化使用,结构化积累,不断扩展知识库。

把 AI 当成一个长期共事的"多领域专业团队"。

每个领域,都有一个独立的"项目空间",永续积累、长期进化。


比如我会在 ChatGPT 里建一堆"项目"(其实简单理解就是文件夹分类,以前是plus会员才有的功能,现在好像都有了,但是强烈建议大家开个Plus会员,非会员各种受限会太影响我们的生产力):

  • 全球收款收单

  • 谷歌投流

  • 美国银行金融

  • Web3

  • 联盟营销

  • 出海自媒体

  • 跨境电商

  • 香港银行金融

  • ……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

这不是"文件夹",这是"部门"。

今后所有相关问题我都在对应"项目"里问。

久而久之,这个项目里的记录越来越丰富,AI 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越来越深。

下一次你提问,它不是基于你这一句话回答,而是基于整个项目的上下文,像一个真正"懂你业务"的同事。

这就是"AI资产化"的第一步!


以前总觉得有了AI了,少了很多信息差了,没法通过信息差来挣钱了(比如咨询服务等等),其实某些方面信息差还是在扩大,因为同一个问题(稍微专业领域一点点的,不是那种客观对错题),有的人问和其他人问,AI给我们的回答基本上就很大不一样,因为它培养得、日益相处得更加的个性化与专业化。



二、项目还能继续细分:让 AI 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累积


假设我建了一个"全球收款收单"的项目。

那我会继续在里面拆分:

  • 美区 PayPal

  • Stripe 收款

  • Cash App

  • Revolut

  • 香港虚拟银行

  • 各国税务资料

每个主题单独一条对话链路。

未来再有任何相关内容,直接接着问。

ChatGPT 的对话长度有限,聊满了就再开一个对话。

例如"美区 PayPal2""Stripe收款(流程)"

但都放在同一个项目里。

这样的好处是:

知识不会丢失

体系会越变越结构化

同主题的所有问题,都能关联理解

这对我们跨境出海从业者简直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处理"链路长、环节多、坑不少"的问题。



三、NotebookLM / IMA:把项目升级成"会主动挖掘内容的研究员"

等一个领域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会把这些内容再导入 NotebookLM 或腾讯 IMA。

为什么?

因为:

NotebookLM 有一个超级能力:

它会告诉你"你知识库里还有哪些点,值得单独写成文章"。

我常问它:

  • "哪些观点我从来没写过?"

  • "有哪些主题值得单独做一期?"

  • "这里面还有哪些金矿我没挖?"

NotebookLM 会直接生成:

  • 可用文章标题

  • 核心观点

  • 完整逻辑框架

  • 可引用的案例

  • 风险提醒

  • 适合我读者的角度

一句话:

它能把你输入的内容,拆成一个永不枯竭的选题池。

而当你把材料喂够之后,NotebookLM / IMA 就不只是工具了,而是:

  • 你的"研究员"

  • 你的"总结专家"

  • 你的"灵感合伙人"

  • 你的"可量产内容工厂"

你输入越多,它就越能反向帮你挖内容。



四、一个非常高效的工作流:反向提问


我经常这样提问题:

  • 「基于这个知识库给我 10 个值得写的文章标题」

  • 「总结成一篇可直接发公众号的框架」

  • 「给我列出这个领域最常见的 20 个误区」

  • 「生成 PPT 大纲」

  • 「写一段 B 站脚本文案」

  • 「给我十条 X/Twitter 碎片化内容」

  • 「帮我做一页海报要点」

  • 「给我讲课讲义内容」

NotebookLM 擅长结构化内容

IMA 更适合国内生态

两者结合,就是一个稳稳的内容流水线。

而在 Gemini、Claude、Perplexity 查到的内容(有时候同个问题多个答案收集与对比,或者ChatGPT不工作的时候,或者不同的AI术业有专攻的时候,我就问下其它AI),我也会回头同步到 ChatGPT 里,让它成为我的"主大脑"。



五、为什么我愿意把很多复杂问题交给 AI 项目来处理?


跨境出海的体系不比别的行业:

链路长、节点多、死角多、黑话多、合规风险大。

我习惯这样做:

在对应项目里提问,让 AI:

  • 先帮我厘清整个流程

  • 再提示可能的风险点

  • 生成"客户可读版"说明文档(manus)

  • 再产出 PPT / 图文版本(skywork)

  • 最后反哺到我的社群、知识星球、朋友圈


这样做,你会发现:

以前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梳理完的问题,现在半小时就搞定了,而且完整、清晰、能复用。


六、当你从"AI使用者"变成"AI资产构建者",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这两年的经验告诉我:

用 AI 聊天,你永远在"索取";

用 AI 建结构,你开始"拥有"。

当你把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搭建完整后——

它自然会源源不断产生新的内容、新的选题、新的观点、新的业务启发。


更现实一点讲:

能持续产出垂直优质内容,就能持续吸引精准客户流量。流量一来,变现自然就来了,这是不是就生财有术了呢。


说实话,我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无法想象的困难,但是目前在AI的加持下,我实际上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数倍的激发与增长,随便念头一转一实操就能变现,1个人月入6位数很简单,但是如何能形成规模化效应,如何批量的复制N个我自己,才是我后面接下来需要执行的重点。

真正的门槛不是工具,而是:

你有没有把 AI 当成"长期资产"来经营。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启发:

别做 AI 的使用者,要做 AI 的团队长。

带着一群 AI 专家一起干活,你的生产力会提升到你不可想象的程度,财富也会离你越来越近。


对了,最后再说句,我感觉谷歌的Gemini(免费开启Chrome谷歌浏览器的众多隐藏AI功能,让你的浏览器变身超级助理!)对中文兼容性和能力真的是越发的强大了。

现在同一个问题横向对比,个人感觉Gemini超过ChatGPT了,而且Gemini还有很强的生成图片功能(NanoBanana)和视频生成功能(Veo),还有文中提到的NotebookLM等等配合,确实综合能力超强啊。

如下图所示Gemini的图片生成能力,随便生成个文章封面图不成问题,还能随心所欲口喷修改细节,很完美。

图片



跨境出海服务推荐
图片
图片
图片



好了今天教程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阅读,有错误疏漏的地方或有其他疑问,欢迎评论区指正或提出。
公众号文章保持初心,不追逐流量,随便根据日常大家的问题什么的跟老朋友写点聊点就好。
大家看完点个赞、点个爱心鼓励鼓励哈哈,对你有点帮助的话,欢迎转发分享给朋友!
也欢迎各位朋友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的公众号,谢谢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同样的功能ChatGPT免费,为什么他的App能月入175万

为什么免费的ChatGPT摆在那里,用户还要花钱用他的App?你能想象吗?有人做了一个App,功能是把你的语音转成文字。 为什么免费的ChatGPT摆在那里,用户还要花钱用他的App? 你能想象吗? 有人做了一个App,功能是 把你的语音转成文字 。 这事儿,ChatGPT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