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历史长河中,分发(Distribution) 一直是决定生死的底层力量。
在互联网的历史长河中,分发(Distribution) 一直是决定生死的底层力量。
每一次技术革命——无论是 PC、移动互联网,还是社交网络——都伴随着一次巨大的分发权力重组。
而每一次重组,都会孕育出新的巨头,也埋葬掉一批曾经的明星公司。
如今,AI 技术的浪潮已无可避免地席卷全球,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正在被忽视:
我们的技术变了,但产品的分发方式,却还停留在 2015 年。
这就是 Reforge CEO Brian Balfour 在最新文章中提出的核心警告——
AI 革命已经改变了我们「如何构建产品」,
但尚未改变我们「如何让产品被分发」。
更糟糕的是,AI 正在摧毁旧的分发渠道,而新的分发机制还未建立。
SEO 流量正在崩塌。
社交平台算法越来越封闭。
外链惩罚、内容降权、推荐不可控……
这意味着:
"AI 革命的下一步,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分发革命。"
而这场革命,已经在酝酿之中。
一、AI 革命的「缺失拼图」:技术改变了产品,却没改变分发
过去两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爆发:
从 ChatGPT 到 Claude,从 Midjourney 到 Runway,从自动生成到自主代理,AI 正在重塑所有产品形态。
但正如 Balfour 所指出的,这场技术革命缺少分发机制的升级。
它让我们能更快、更好地构建体验,却没有提供新的流量来源。
ChatGPT 有 7 亿用户,但它是一个「终点」,而不是分发入口。
Perplexity、Gemini、Claude 正在成为「答案引擎」,取代搜索,却不再向外导流。
LinkedIn、X(Twitter)、TikTok 都在封闭外链,阻断生态外的增长路径。
也就是说,AI 技术正在毁掉旧的流量逻辑,而新的流量中枢还未出现。
Balfour 指出,这其实并不意外——
技术革命与分发革命从来不是同步发生的。
互联网诞生于 1990 年代初,但 Google 的分发革命要到 1998 年才到来;
iPhone 出现在 2007 年,但移动分发真正的爆发点是 2012 年 Facebook 广告的推出。
按照这个规律,ChatGPT 于 2022 年引爆 AI 技术革命,那么分发革命的到来时间,很可能会在 2026 年前后。
但这一次,它可能会更快。
二、历史的回声:开放、繁荣、封闭、收割
Balfour 用极其清晰的逻辑总结了平台发展的三阶段循环:
开放(Open) → 增长(Grow) → 收割(Close & Monetize)
每一个科技巨头,都曾遵循这个剧本。
🔹 Facebook:从开放平台到"社交税"
2007 年,Facebook 推出开放平台,邀请开发者免费接入。
他们承诺:"你可以自由构建、免费增长、保留全部收益。"
结果一年内诞生了数万款应用,Facebook 用户暴涨十倍。
然后,封锁开始。
API 限制、算法调整、收费机制——
游戏公司 Zynga 的流量在 2010 年骤降 70%。
Facebook 借助开发者建立的生态,反手关上了门。
平台税(30%)出现,免费触达变成付费广告。
🔹 Apple:从生态伙伴到「30% 税收帝国」
App Store 于 2008 年上线,苹果以"70/30 分成"吸引全球开发者。
无数创业者在「There's an App for that」时代爆红。
但十年后,Apple 改变规则:
所有数字内容必须走内购渠道;
竞争性功能被拒绝上架;
甚至搜索广告都开始掠夺自然流量。
那一年,Spotify、Epic Games 等巨头纷纷起诉苹果。
App Store 变成了「世界上最贵的分发渠道」。
🔹 Google:从开放互联网到「自我分发」
Google 早期的口号是「让你更快离开 Google」。
网站提供内容,Google 提供流量——一个理想的双赢结构。
但如今,搜索结果首页被广告、地图、购物、AI 摘要填满。
即便你排名第一,也可能被挤到第八屏。
Google 从分发者变成了竞争者。
开放的网络,已变成它的私域花园。
🔹 LinkedIn:最短周期的封闭
LinkedIn 的转变更快——不到四年。
2020 年,他们为内容创作者打开流量闸门;
2023 年推出 Thought Leader Ads,让流量再次变成付费资源。
算法收紧、外链惩罚、推荐不透明。
从开放到封闭,只用了 Facebook 的一半时间。
"每一代平台,都更快地学会了如何收割。"
三、下一个分发中心:ChatGPT
那么,AI 时代的分发中枢会是谁?
Balfour 的答案很明确:ChatGPT / OpenAI。
"他们不是在做一个助手,而是在打造下一个 App Store、下一个搜索引擎、下一个分发平台。"
1️⃣ 核心护城河:记忆与上下文
过去的平台依赖社交关系或内容数据。
但 OpenAI 的护城河更深:它掌握「上下文(context)+ 记忆(memory)」。
当 AI 了解你的历史对话、工作节奏、文档内容、偏好逻辑——
它不仅帮你完成任务,更掌控了你的行为路径。
切换平台?你将失去所有上下文与习惯。
这正是新的「锁定机制」。
2️⃣ 开放信号:正在复制旧剧本
OpenAI 正在按剧本推进:
推出集成 Deep Research 的连接器(HubSpot、Box、GitHub);
组建「Agent Platform」团队,号称要让上亿用户使用第三方智能体;
向开发者开放接口、引导生态建设。
这与 2008 年的 App Store、2007 年的 Facebook 几乎一模一样。
3️⃣ 收割阶段:早晚会到来
一旦 ChatGPT 实现上下文锁定,分发逻辑就会切换:
高级功能收费;
第三方应用需缴平台费;
最成功的插件与 Agent 被"官方化";
平台竞争者被边缘化。
Balfour 判断:
"AI 的窗口期可能只有 24 个月。
之后,平台税将全面开启。"
四、创业者的选择:玩游戏,但要看清规则
面对这种宿命式的循环,创业者还能做什么?
Balfour 的建议极其现实:
"你无法退出游戏。唯一的选择,是睁着眼睛玩。"
这意味着:
1️⃣ 尽早占位,但保持独立性。
在平台开放初期切入,利用流量红利,但不要过度依赖。
2️⃣ 构建自有护城河。
直接掌握用户数据与关系(first-party data);
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体验;
在 ChatGPT 等平台上引流,但留存要回到自有渠道。
3️⃣ 以防御思维设计产品。
假设平台会变冷漠、收费、甚至竞争,提前准备 Plan B。
4️⃣ 抓住「两年窗口期」。
ChatGPT 的集成生态、Agent 市场、插件机制——
在关闭之前,正是增长最快的黄金阶段。
5️⃣ 别盲目追逐趋势。
早期太快切入未成熟平台,风险同样巨大。
要关注分发效率曲线,而非噪音热度。
五、写给出海创业者的启示
对出海企业而言,这篇文章的启示更直接:
🌍 1. 分发权正在重构。
AI 平台将重新定义全球流量结构。未来的出海增长,可能不再靠广告投放,而靠嵌入式智能体验。
🔗 2. 全球平台的壁垒正在变高。
无论是 ChatGPT、Google Gemini 还是 Copilot,它们都在形成"认知锁定"。要赢海外市场,必须主动嵌入这些新生态。
🧠 3. 技术创新不再是壁垒,分发才是。
AI 让产品功能趋同,但分发路径的差异将决定生死。
🚀 4. 在封闭之前冲刺。
未来 24 个月,是 AI 分发红利的最后窗口。
能否在平台关闭前获取足够用户、积累自有数据,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增长天花板。
最后:时代的加速器
Facebook 花了五年从开放走向封闭,
Apple 用了十年,
Google 用了二十年。
LinkedIn 只花了四年。
而 AI 时代,这个周期可能压缩到两年。
下一个分发中枢,已经在我们眼前成型。
它不再掌控社交关系,不靠内容垄断,而是以「记忆」为锁,以「智能」为钥。
对于产品人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新定义增长的机会。
因为只有看清分发的规律,才能在巨头收割之前,完成自己的跃迁。
AI 革命的第二阶段,不属于技术玩家,而属于理解分发规律的人。
他用 AI 在 30 天内打造出一个月入 300 万美金的品牌:从 0 到爆款的完整路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