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六个月内自力更生创办了人工智能应用构建平台Base 44,并最终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被Wix收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单人创始人,且在最后三个月未直接编写任何代码,而是通过管理AI团队来生成代码。
6个月,从一无所有到被Wix以8000多万美元收购——Base44的创始人Maor Shlomo的创业故事,堪称不少创业者梦寐以求的范本。更有趣的是,他并未追求"打造最庞大的商业帝国",而是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意外走出了一条爆火之路。
从两个痛点出发的创业灵感
Base44的诞生,源于两个真实场景的驱动:
一是帮女友建站的经历。Maor的女友是位艺术家,需要一个网站来获取潜在客户。他尝试用市面上的建站工具帮她搭建,却发现过程异常繁琐——拖拽设计时总出问题,移动端适配频频出错,数据管理更是一团糟。当时他就想,大语言模型明明能写出实现这些功能的代码,只是缺少合适的基础设施。
二是为以色列童子军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的经历。这个拥有数万人的庞大组织经常需要定制软件,但外包给其他公司往往被报价百万美元,而Maor知道这些功能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更简单的方式实现。他发现,像Retool这类低代码工具仍需要用户懂JavaScript才能用好,普通组织根本难以驾驭。 Maor当时就意识到,只要给大语言模型配备合适的基础设施——比如数据库接入、用户管理、数据分析功能——它就能把用户的需求直接转化为可用的代码。
彼时,他刚结束前一家公司Explorium的7年CEO生涯(该公司融资1.3亿美元),在经历中东战争动员和环球旅行后,只想回归最纯粹的编码乐趣。"我没想着要做成多大的事,就想做一个自己喜欢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
从3个用户到40万用户:零预算的增长路径
Base44的增长堪称"零成本奇迹"——没有大规模广告投放,全靠有机增长和用户自发传播,却在短短几个月内积累了40万用户。其路径可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个种子用户的"严刑拷打"
"最初的用户就是3个最亲近的朋友,其中两个当时正好失业,我就怂恿他们'不如用这个工具做点小生意'。"Maor每天和他们围坐在一起,看着他们用Base44搭建应用,记录每一次崩溃、每一个卡点,然后立刻修改代码、部署更新。 他的核心判断标准很简单:用户是否会主动分享。"在看到第一个非亲友用户出现时,我才觉得'可以开始推了',否则投入再多营销都是浪费。"
第二阶段:Product Hunt的"先败后胜"
第一次Product Hunt发布堪称失败——只带来15个新用户。但Maor并不在意,只是把Product Hunt当成一个获取用户的渠道而已。转机出现在第二次发布。由于用户自发传播过于火爆,Product Hunt的算法误以为是机器人操作,一度将Base44从榜单移除。直到社区用户向平台投诉,Base44才逆袭成为当日、当周榜首,单日新增用户从20人飙升至4000人。
第三阶段:公开构建+用户激励的病毒式传播
真正的爆发来自LinkedIn上的"公开构建"(building in public)策略。在朋友建议下,Maor开始分享创业细节:技术难题、增长数据、甚至挫败感。
"我不粉饰太平,也不夸大成绩,就分享最真实的过程——这反而引起了其他创业者的共鸣。"
他还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激励机制: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用Base44搭建的应用,就能获得额外的使用额度。
"有人问我是不是花钱请人推广,其实完全没有——用户真的会主动分享,因为他们对自己用Base44做出的东西感到自豪。"
此外,一场"公益黑客马拉松"成为关键转折点。原本只是计划投入5000美元的小型活动,最终吸引了3000支团队参与,甚至吸引了亚马逊、谷歌、MongoDB等大公司赞助。"有人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开发记忆训练应用,有人为乡村学校做教育工具——这些真实的社会价值,比任何营销都更有感染力。"
还有,早期社区反馈通过WhatsApp群组收集,后期扩展至Discord与Reddit。这些渠道对快速漏洞报告、用户反馈与产品迭代至关重要。
solo创始人的生存法则:用AI当"隐形团队"
在被收购前的5个半月里,Maor始终是 solo 状态。他的秘诀在于:把AI变成自动化团队。
- 技术栈选择:用Render.com托管服务替代DevOps团队,MongoDB应对频繁变化的数据结构,Python作为后端语言(只要架构合理,性能完全够用)。前端则刻意选择JS6而非TypeScript——大模型写纯JavaScript更不容易出错。
- 开发效率:过去3个月里,他没写过一行HTML或JavaScript,全靠AI生成。"关键是构建高度抽象的基础设施,让AI只需写少量代码就能实现功能。比如用户要做一个任务管理应用,底层的CRUD、认证、数据库交互都已封装好,AI只需聚焦具体逻辑。"
- 多模型协作:根据任务类型切换大模型——Claude擅长生成初始代码和UI设计,Gemini则在解决复杂算法或调试时更高效。"就像管理不同专长的团队成员,让合适的模型做合适的事。"
- 自我管理:作为ADHD患者(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他用RescueTime屏蔽社交软件,确保深度工作时间(RescueTime是一个款生产力工具,能自动追踪时间,屏蔽干扰网站和应用,帮助用户养成良好习惯。);用Base44自制内容生成工具,将模糊的想法自动转化为符合自己语气的LinkedIn帖子和推文。
当然,solo 之路也充满惊险。在弟弟的婚礼上,他曾因收到"系统被黑客攻击"的消息,躲进房间紧急修复——最后发现只是虚惊一场。他说:"那种压力没人分担的感觉,真的会缩短寿命。"
8000万美元收购:从"小目标"到"大格局"
Maor最初对Base44的期待很简单:"2025年底能做到150万美元ARR,就买辆好车。"结果这个目标4周就达成了。
收购的契机源于社区自发的呼声——用户纷纷留言"Wix应该收购Base44"。两家公司虽非直接竞争,但用户重叠度很高:"很多人用Base44建网站,而Wix本身就是建站领域的巨头。" 谈判过程中,几个关键点促成了合作:
- 团队1+1>2:与Wix CEO Abishai Abrahami的几次深谈,让他确信"这是一群能一起做事的人"。
- 灵活的交易结构:除8000万美元初始付款外,还有基于未来表现的浮动部分,这让Maor既能获得回报,又有动力继续把产品做好。
- 共同愿景:Wix的生态能帮Base44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Maor想让更多人享受到AI编程的便利,单靠自己很难做到。
签约当天恰逢地区冲突爆发,Maor说:"凌晨4点被爆炸声惊醒时,我还以为交易要黄了"。好在最终顺利完成签约,"那真是我人生中最疯狂的一个月"。
给创业者的3个核心启示
回顾这段经历,Maor总结了几个关键心得:
1.从真实需求出发:解决自己或身边人的痛点,比空想市场机会靠谱得多。Base44的诞生完全源于帮女友建站和服务童子军的实际需求。
2.保持50%的"心流时间":每天至少一半时间要做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如果你喜欢coding,就把精力集中在产品上,而不是被迫做管理或销售。
3. 从小的事情的开始:Maor从没想着要做成独角兽,就想做个小而美的产品。这种心态反而让他更专注,也更快乐。
如今,Base44已成为Wix生态的一部分,Maor的目标是"让普通人也能轻松构建复杂应用"。正如他所说:"现在是创业最好的时代——AI让技术门槛大幅降低,只要你有好想法,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产品只靠"抄作业"月入3.5万美元:这位创业者的产品方法论,值得所有创业者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