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面对陌生的市场、文化差异,以及难以预测的挑战,许多创业者在风口上烧光了钱,却没能蹚出一条路。
出海,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面对陌生的市场、文化差异,以及难以预测的挑战,许多创业者在风口上烧光了钱,却没能蹚出一条路。更有甚者,辛辛苦苦打造的产品,上线后却石沉大海,反响平平。你有没有想过,巨头们为什么总能精准地踩中用户的痛点?他们的秘诀,或许并不在于雄厚的资金,而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今天,我们以设计独角兽Figma为例,拆解其如何通过"人肉"测试,打造出爆款AI产品Figma Make,为所有出海创业者,提供一份价值百万的"避坑指南"。
AI时代,创业者的"炼金术"
AI的浪潮,正在重塑整个产品构建的流程。以前,一个好的产品需要经历漫长的构思、设计、开发、测试...现在,一个想法,通过AI工具的赋能,就能快速变成可看、可感、可交互的"原型"。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成为可能。然而,市场也因此变得前所未有的拥挤。当所有人都拿着AI这把"锤子"时,如何才能敲出真正惊艳的"作品"?
Figma的AI产品负责人 David Kossnick给了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把人放在产品研发的中心。不仅仅是在用户体验上,更是在整个产品的开发和评估过程中。他坚信,AI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可塑性,但这种可塑性也像一团迷雾,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际测试,才能看清其真正的潜力。
Figma本身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典范。他们旗下的 FigJam工具,就是源于社区用户在疫情期间,将Figma当作白板和头脑风暴工具的自发行为。而Figma Slides的诞生,也始于一次内部的"病毒式传播"。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地证明了,伟大的产品,永远是长在用户需求这片土壤上的。
一个"黑客松"项目,点燃了火种
Figma Make 的故事,始于一次看似无心的"黑客松"项目。当时,Figma 正在开发一项名为 Sites的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目标是让设计师能将他们的作品直接发布成网站。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涉及全新的系统和渲染技术,旨在将设计元素转化为功能性代码。但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发时,AI代码生成技术正飞速发展。
一个设计师突然灵光一现:"如果我们在设计静态网站时,能用AI让组件动起来呢?"这个疯狂的想法,迅速变成了一场内部的"黑客"项目。结果令人震惊,尽管这个原型还不完善,失败率很高,但一旦成功,效果却令人难以置信。这个项目瞬间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兴奋。
这个项目的成功,促使团队开发了 Figma Make 的第二个核心组件——Code Layers(代码层)。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可以直接在 Figma 画布上写代码,并将设计转换为类似 React(一种流行的网页编程框架)的代码。这就像是在一个绘画板上,你不仅可以画画,还能直接让你的画动起来,甚至能和用户互动。这三个功能,直接解决了"设计转代码"中最困难的部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这样被打开了。
Figma 的"四步走"产品决策树
一个原型,无论看起来多酷,能否成为一个可行的产品,需要经过严谨的评估。AI产品的难点在于其极强的可塑性,你几乎可以在产品界面的任何地方想象AI的用武之地,所以,决定"不做"什么,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下面是Figma用来评估AI项目是否值得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的"四步走"决策树:
1. 技术尚未成熟: 如果你的想法在现有技术模型上难以实现,那就停下来等待。别在不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2. 需要大量定制开发: 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你愿意投入多少人力和资源去攻克?这通常意味着需要组建专门的团队、收集庞大的训练数据集,这是一场持久战。对于To B企业或硬件创业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3. 需要调整产品以适应技术: 如果你的想法很棒,但技术上略有不足,那就反问自己:"我如何改变产品,让它更容易被AI实现?"这要求你毫不留情地砍掉非核心功能,聚焦最核心的价值。这就像是给AI一个更窄、更明确的目标,让它更容易实现你的想法。
4. 技术已经可行: 这是最理想的路径,当你的技术与产品能力完美交汇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快!
"巨头永远比你更有钱,但他们永远没有你快。"速度,是创业者在这个时代最锋利的武器。当Figma的原型准备就绪,他们立刻将其推向用户,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兴奋和反馈。
Figma 的"人肉测试"三部曲
传统的软件测试依赖用户行为追踪和数据分析,但在AI产品的世界里,这套方法行不通了。AI的输出具有"概率性",其好坏取决于人类的创造性主观判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Figma 建立了一套独特的三步走"以人为本"评估流程,将人类品味融入了每个环节。
1.定义"成功"的指标
评估成功的第一步,是定义对你用户而言真正重要的指标。对于Figma Make,他们定义了两个核心指标:"设计得分"和"功能得分",每个分数从1到4。
设计得分: 评估AI生成的视觉效果是否符合预期。你给它一个草图或一个提示词,它生成的作品是否美观?你是否真的愿意使用它?
功能得分: 评估生成的产品是否真的"能用"。它可能看起来不完美,但其核心功能是否实现了?
这些主观的、以用户感知为核心的指标,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测试方向。"人们常常在评估时忽略这一点——为你的产品定义'成功'的真正含义。"
2.大规模收集人类反馈
没有什么比让你的产品在最早阶段,就落入真实用户手中更有价值。Figma 采取了四层同心圆的测试圈子:
AI内部团队(30人): 团队成员在 Slack 上分享他们的测试结果,包括提示词、作品链接和得分。短短一天,他们就收集了数百个案例,发现了不同用户对"好"的定义大相径庭。
PM和设计团队(核心用户): 他们将测试平台搬到了 FigJam上。在这个无限画布上,他们收集了超过1000个真实用例、产品失败和成功的案例。这让他们找到了产品的核心痛点,并决定了后续的功能和设计方向。"这可能是整个项目中,最有价值的一天。"
全公司范围: 举办比赛,邀请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用 Figma Make 创造东西。结果令人惊喜,从HR部门的猜人游戏,到销售团队的活动微型网站,甚至游戏。这帮助团队发现了产品的"外部可能性",拓宽了视野。
外部内测用户: 最后,Figma才将产品交给外部的Alpha测试用户,并添加了内置的反馈功能。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可以通过社区、行业KOL等方式,找到第一批愿意为你的愿景买单的种子用户。
3.评估和量化数据
有了海量的定性数据,Figma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其结构化。他们采用了四种评估方式:
确定性评估: 像"是/否"的判断,比如AI生成的代码能否正常运行。这个可以用脚本自动化,效率极高。
品味和判断评估: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他们雇佣了专业的测评人员,用一个内部工具,根据一套详细的品牌指南来评估AI的输出质量。这就像是Google的搜索结果评估,"我们希望确保人类的品味,能与用户的期望保持一致。"
AI作为裁判: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玩法。Figma 尝试用AI来评估AI的输出。他们会给"裁判AI"提供详细的指导和例子,然后让它去评估大量的响应。这可以极大地扩展人类评估的效率。
用户行为分析: 传统的A/B测试依然有效。将不同的模型或功能展示给不同的用户群,通过数据来判断哪个效果更好。
最后总结
Figma Make 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在AI时代,以人为本的方法论才是核心竞争力。创业者们很容易被技术的光环所迷惑,沉溺于算法和模型,却忘了最终决定产品生死的,是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真实反馈。
不要闭门造车。 盲目地追逐技术风口,闭门造车,最终只会撞上南墙。Figma 的故事告诉我们,与其花时间在孤立的环境中优化一个"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如早点将它交到用户手中。哪怕只是一个粗糙的原型,也能让你迅速获得宝贵的洞察。真正的"金矿",不在代码里,而在用户的大脑和使用习惯里。
不要再等待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先用最快的方式,打造一个可用的原型,然后让你的核心用户,用他们的"品味"和"判断"来为你指明方向。记住,一个以人为本的AI产品,才能真正穿越周期的迷雾,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爆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