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问我创过几次业,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只算那些赚到钱的吗?还是那些有客户和流量,但差点让我破产的?又或者是那些根本没上线,却花了我一年时间的项目?
按照不同定义,我的创业次数在5到12次之间。有些项目改变了我的生活(往好的方向)。有些差点毁了我。没有一个结局是我预料中的。
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退出或独角兽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缓慢、令人沮丧、让人心碎的失败——以及你在挺过来后学到的东西。
接下来,我会毫不掩饰地分享我亲身经历的5种创业失败类型,它们的代价,以及为什么你可能离其中一种失败只有一步之遥——而你自己还没意识到。🚨
1. 当你需要的钱比你想象的更多
这是新手创始人的经典错误。你做出了一个很棒的产品。你把每一分钱(甚至更多)都投进了开发。你准备发布。然后...你发现油箱里没油了,根本没法推向市场。
这就是我和那个定制社交应用的故事。我坚信它会改变游戏规则。我有概念,有开发团队,甚至有一群beta测试者对我们的用户生成内容变现模式赞不绝口 _(没错,我们在"网红"这个词流行之前,就已经在做网红市场了)_。但我没有🔥25万美金🔥的营销预算去跟那些已经抢占了用户注意力的大玩家竞争。
更糟的是,我追逐的是一个几年前造就了几个亿万富翁创始人的模式。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有一堆烧了几百万却毫无成果的VC克隆项目。我太晚意识到,我进入了一场我打不起的战争。
教训: 如果你的创业项目从一开始就需要大规模用户和付费增长,那你最好准备好烧钱——或者赶紧转型。有些商业模式天生就不适合自力更生。如果你资金不足,产品再好也没用。你连证明的机会都没有。
2. 当名人效应失灵
几年后,我做了一个无代码平台,把大牌网红和教育结合起来。我们赶上了创作者经济的早期浪潮,还签下了几位家喻户晓的明星——由好莱坞顶级经纪公司代理。影响力是实打实的。
但数据却惨不忍睹。📉
转化率低得可笑。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连Stripe手续费都不够。不管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有多少粉丝,他们的受众并不是买家。这个领域里的其他创业公司——有些资金是我们的100倍——也以同样的方式烧光了钱。
我们学到惨痛的一课:影响力不等于购买力。人们喜欢点击、观看、滑动、双击。但掏钱?那是另一回事。
教训: 别把注意力误认为转化率。喜欢你产品的受众和买你产品的受众是两回事,尤其是在规模化的时候。如果你依赖别人的分发渠道,记住:你只能跟他们卖货的能力一样强——而不仅仅是获取点击的能力。
3. 当你忘了挖护城河
最痛苦的创业教训之一,不是输给更好的产品,而是输给自己的复制品。
我做了一个纯靠邮件营销的在线教育业务。没广告,没网红,只有干净的系统和饥渴的受众。这是我效率最高的业务——也是最脆弱的。
因为一旦我们有了起色,秃鹫就来了。
其中一家完全复制了我们的模式:布局、课程名称,甚至我们的域名(稍微改了一下)。他们是新手,但更张扬,还砸钱做广告——这招奏效了。人们被搞糊涂了,有些客户反而指责我们是山寨的。
我们比山寨早做了三年,但这不重要。感知即现实,而这个山寨货创造了一个虚假但诱人的现实,让我们的潜在客户信以为真。他们偷走了我们的信誉,造成了真正的伤害,而我们没有法律保护或品牌护城河来反击。
教训: 如果你的核心价值主张能在一周内被复制——它就会被复制。护城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是生存机制。无论是专有知识产权、忠诚的社区,还是无法轻易复制的运营复杂性,你都需要一些东西来防止别人直接复制粘贴你的成功。如果你不早点建立防御性——商标、技术、品牌社区——就会有人偷走你的风头,在你忙着扩张的时候超过你。机会越大,身后的脚步声就越响。
4. 当你信错了房东
你永远不会忘记那天醒来,发现你的整个漏斗被抹掉了。
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不止一次。
我做了一个依赖某个社交媒体平台广告的数字业务(具体哪个平台就不说了)。我们的客户获取成本(CAC)高得离谱,但我们觉得合理,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我们疯狂扩张——直到这个平台突然改变了广告政策,一夜之间禁止了我们所在的行业,连个警告都没有。
几年的像素数据?没了。广告被封。业务冻结。
我们把一切都建在了租来的土地上——房东把我们赶了出来,连通知都没有。
教训: 如果你的整个增长引擎都依赖一个你无法控制的平台,那你永远都是脆弱的。不管今天它运作得多好。一个算法调整、政策变化或价格变动,你就完蛋了。多样化你的获客方式,掌握你的客户关系,永远不要依赖一个平台、供应商或营销渠道来生存。建立你控制的渠道。邮件。SEO。自有媒体。任何不会因为政策条款一夜之间消失的东西。
5. 当成功(扩张)反噬
这是一个缓慢燃烧的过程——我现在就深陷其中。
我正在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做实体产品创业。猜猜怎么着?产品反而是最简单的部分。基础设施?官僚主义的噩梦。
制造。认证。许可证。检查。专用设备。合规要求。等许可证要半年。一个监管错误就可能让你整个业务完蛋——或者立刻叫停。
更糟的是,即使我们有了好产品,全国也只有少数几家工厂有资格(或愿意)生产。大多数都不想碰——或者无法适应我们的特定流程。至于物流和履约的障碍?它们值得单独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堂关于运营和监管的速成课——它让我明白,有多少"好点子"注定失败,不是因为产品市场契合度,而是因为规模化所需的业务架构。
即使你有需求,在监管、时间线、联合制造商最低订单量或包装要求的限制下,无法满足需求,也会让成功变得不可能。
教训: 有时候最大的障碍不是你的产品——而是围绕它的系统。你得问问自己:"如果这成功了,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如果答案涉及监管沼泽和几十个第三方把关人,你就得做好相应计划。因为那个瓶颈不会自己解决。说白了,如果后端(运营、DTC物流等)不行,前端(需求,即销售)也救不了你。在某些行业,最大的风险不是客户不买,而是你无法履约。
创业失败的隐性成本
没人告诉你的是,并非所有失败在当时都像失败。有些感觉像兴奋。势头。增长。炒作。然后它们悄悄滑入混乱,让你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可怕的失败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而是那些你做了所有"正确"的事——却依然空手而归的。
但重要的是:你并不是真的空手而归。
我把每个失败公司最好的部分——系统、信息、筛选标准、来之不易的直觉——都注入到了之后的每一个新项目中。这不是失败。这是经验的复利。正是这些让你每次都能更快行动、更强构建、更快恢复。
如果你还在某个新项目的第一年,那就更好了。现在就问问自己:
如果社交媒体平台A或销售渠道B明天封了我们,这还能行吗? 一个山寨货能用一次广告活动就毁了我们吗? 如果我们增长,成本真的会降低吗?有没有一个明显的瓶颈等着在我们拐弯时扼杀我们? 我们能在不建立官僚体系的情况下合法扩张吗? 这个项目我能承受亏钱...6到12个月吗? 谁拥有平台、受众和渠道? 成功是否依赖于不可预测的参与者——代理、网红或联合制造商? 我们有护城河吗?如果没有,明天复制我们有多容易? 如果我们把这个想法放大10倍,我们会毁掉业务——还是建立一个持久的东西?
你越早开始问这些问题,第二年到来时的意外就越少。这就是那些烧光了的创始人和那些建立了持久事业的创始人之间的区别。
对于那些还在泥潭中挣扎,或者意识到你的心血可能即将夭折的人来说,有个好消息:当你终于建立起那个持久、可规模化的事业时,它最好的部分很可能就是从那些失败项目的残骸中拼凑出来的。💪
专注搞钱与健康 | "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爆料 / 交流 / 合作:请加微信 ifloop
加入副业交流群:请加微信 ifloop(备注加群)
推荐阅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