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位外贸老板聊天,发现大家对关税走势的焦虑感几乎溢出屏幕。有人赌两个月后关税会"腰斩"回60%,也有人担心这是"温水煮青蛙"的陷阱。作为旁观者,结合政策动向和行业现状,或许我们需要跳出短期博弈,重新审视这场贸易战的本质。
一、关税回落?可能是个"美丽的误会"
现实比预测更残酷:根据最新政策,美国对华关税已飙升至245%,而中国外交部回应:中方不愿打,但也绝不怕打!这意味着短期内双方博弈仍在激化,而非缓和。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本质是政治工具,其核心目标是缩减贸易逆差、重塑全球供应链,而非单纯的税率数字游戏。
库存周期≠政策拐点:美国商家2-3个月的库存周转确实存在,但这一周期可能被拉长。一方面,替代供应链(如东南亚)尚未成熟,企业难以快速转移产能;另一方面,美国豁免了部分高科技商品关税,这可能导致供应链分化——传统制造业承压,而高附加值产业仍有喘息空间。
二、外贸企业的"生死时速":清库存≠躺平
1.尾货处理的"双刃剑"
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快速清货是明智之举,但需警惕"低价倾销"陷阱。例如,某灯具企业为清库存将价格压至成本线以下,虽短期内清空了货物,却损害了品牌长期定价权。
2.建议采用"分级定价"策略
核心产品保留利润空间,滞销品通过二手平台或线下渠道清仓。
3.客户信用的"信任危机"
历史案例显示,客户拖延提货的"套路"可能重演。但法律风险需理性评估:美国知识产权诉讼成本高昂(单案10万美金起),但商标侵权仍可能导致货物滞留。稳妥做法是:对品牌货物进行中性化处理(如剪标、更换包装),同时保留与客户的沟通记录作为证据。
三、转型阵痛:从"代工依赖"到"渠道掌控"
自主品牌的"认知突围"发展品牌不是注册个商标那么简单,亚马逊也不是唯一出路,但依然是必争之地:在目前中美博弈升级的背景下,亚马逊对于中国卖家既是挑战,也是转机。平台政策越来越严格(如品牌备案、发票合规、仓储费调整),但对于能够长期合规运营、构建品牌力的卖家,依然是红利高地。
1.类目选择要"轻关税"
优先布局低关税类目或可在美国本地组装的产品(如宠物类、家居DIY、办公收纳等),避开高税负爆品陷阱。
2.FBA与自配送结合
高税压背景下,建议不要完全依赖FBA仓储。可以采用"FBA+FBM"组合:热销产品走FBA,其他款项用海外仓或美国本地配送来降低库存压力。
3.广告投产比精准控制
在流量贵、费用高的今天,亚马逊广告不能再"盲投"。要根据转化数据精细化设置竞价预算,并结合视频素材、A+页面优化提升转化率。
4.渠道多元化的"平衡术"
线上布局需避免"大撒网"。主流平台(如亚马逊)流量成本高,但稳定性强;新兴平台(如Temu)适合清库存,但利润薄。建议采用"1+3"策略:1个主流平台做品牌,3个新兴平台做分销。线下渠道则可通过参加区域性展会(如芝加哥家居展)对接中小批发商,避开大型采购商的压价陷阱。
四、转向拉美市场,趁早抢占新兴蓝海
如果你觉得美国市场越来越卷、政策不稳定,那就别死磕一个市场。拉丁美洲这两年电商爆发式增长,堪称是"被低估的最后一片蓝海"。
为什么要看拉美?几个硬核理由:
• 人口多(巴西2亿、墨西哥1.2亿)、电商渗透率低但增长快;
• 买海外商品的用户越来越多,竞争还没那么激烈;
• 中国商品在拉美已经有不错的口碑和市场接受度。
我们重点看三个国家:巴西、墨西哥、智利。
关税暴涨104%?中国卖家两条活路:美国制造VS拉美蓝海,选对赚翻!
五、长期主义:供应链韧性才是"护城河"
1.产能布局的"双保险"
在东南亚设厂并非万能。某电子企业在越南建厂后,发现当地工人效率仅为国内的60%,且供应链配套不足。建议采用"核心产能国内+辅助产能海外"模式,例如将高附加值环节(如芯片封装)留在国内,低技术环节(如外壳组装)转移至东南亚。
2.技术投入的"隐形回报"
数字化转型能降低成本、提升响应速度。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引入ERP系统后,库存周转率从45天缩短至28天,客户投诉率下降30%。虽然初期投入50万元,但半年内通过效率提升收回成本。
总结
危机中的"认知突围"川普新关税政策下,中国卖家的突围之路
关税战本质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之战。那些只盯着税率数字的企业,可能在政策波动中迷失方向;而真正的赢家,早已开始布局"供应链韧性+自主品牌+多元市场"的铁三角。正如白岩松所说:"顺境增实力,逆境长能力",这场贸易战或许是中国外贸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的转折点。
看到看到这里了!人应该想法接触到更厉害的人,直接转发我文章到你认为的更厉害的人。
以上!直接链接,国民弟弟交个朋友?请尊重彼此时间,请勿白嫖别人的精力。
美国公司&税务笔记:
ITIN使用指南:
美国公司税号指南:SSN、EIN和ITIN分别有什么区别?原创原创
美国收款工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