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Web3行业发展太快了,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因此,很多日常思考值得被记录下来。
这些思考会实时更新在推特账号中,并定期汇总发布在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的推特账号:岳小鱼(ID:@yuexiaoyu111)。
OKX DEX由于监管原因暂停服务一周后,不出所料,OKX钱包从OKX交易所APP中拆分出来了。
OKX不会给竞品留太长的窗口期,经过一周的加班加点,全新的OKX钱包APP就上线了。
此时,这标志着OKX正式从"超级应用形态"转变到"应用矩阵形态"。
1、为什么要从超级应用转变为应用矩阵?
任何一种产品模式都有其边界和生命周期。
我们需要将OKX的产品形态变化结合行业发展历程这个大的视角去看。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在早期阶段,"超级应用形态"是必然的选择。
因为整个行业正在从链下转到链上,这是一个缓慢的转移过程,而且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在这个过渡期内,OKX交易所APP通过一站式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是非常有效的。
Web3行业的用户基础还不成熟,市场教育成本极高,一个"全能型"应用能够迅速吸引流量、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同时通过内部生态的协同效应实现用户留存和增长。
在这个市场的过渡阶段中,其他任何项目方没有OKX这样强大的资源,而其他交易所则没有OKX这样孤注一掷的决心。
那么OKX敢于倾注资源,自然就迅速成为Web3世界的领头羊以及基础设施。
不过,随着加密行业的逐渐成熟,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超级应用的局限性也开始暴露出来。
首先,堆叠功能虽然带来了便利性,但也导致了产品体验的臃肿,用户在单一界面下很难快速聚焦到核心需求。
其次,监管环境的收紧对超级应用的合规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是在涉及去中心化金融与中心化服务并存的情况下,风险产生了不可控性。
OKX DEX的短暂暂停服务,也正是这一矛盾的集中爆发。
如今,OKX拆分了OKX Wallet,算是对市场变化的直接反应,也提前为自己解决了合规问题。
总的来说,"超级应用形态"其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用矩阵形态"则是未来的必然。
目前OKX钱包不但已完成冷启动,充分从OKX交易所中获取了用户,而且已经对用户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心智培育,整体市场也逐步成熟了。
这个时候转为"应用矩阵形态"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2、应用矩阵真的更好吗?
我们可以从Web2行业的产品形态发展获得一些启示。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中国的应用基本都是超级应用,比如微信、支付宝;但国外的应用则常常是应用矩阵,每个应用只专注一类功能。
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历史原因以及市场环境原因:
第一,互联网的演进方式不同;
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弯道超车",跳过了PC互联网的长期普及阶段,直接进入智能手机市场。
移动端最重要的就是便捷,用户会倾向于在一个应用内解决所有需求,而不是频繁切换APP。
比如微信,从即时通讯工具扩展到支付、打车、购物,甚至政务服务,用户不需要离开应用就完成生活中的大部分操作。
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的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从PC到移动的渐进过程。
在PC时代,用户习惯于使用单一功能的软件(如Outlook邮件、PayPal支付),这种习惯延续到移动端,导致现在的应用设计更倾向于"专而精"。
第二,技术生态不同;
中国高度集中的基础设施(如二维码支付、物流网络)为超级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能够无缝连接多种场景。
但国外的移动生态高度依赖操作系统(如iOS、Android)提供的整合能力,用户通过系统级的通知、搜索和跨应用协作完成多任务,而非依赖单一APP。
比如苹果的Siri和Google Assistant能无缝连接多个独立应用,用户无需一个"超级入口"。
这与中国的超级应用作为"生态中心"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监管的要求不同;
中国相对宽松的早期监管环境为超级应用的扩张提供了基础土壤。
比如微信和支付宝在支付领域突破传统金融限制,快速整合了线上线下服务。
但是欧美对数据隐私和金融服务的监管非常严格,这限制了超级应用的跨界整合。
比如支付服务需要独立牌照,社交平台若涉足金融可能面临合规风险。
所以,欧美企业更倾向于将功能拆分为独立应用,以降低法律风险并提升灵活性。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中外的文化差异、行为差异、市场差异、监管差异等等不同。
OKX从超级应用转向应用矩阵的转型,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其从"中国式打法"向"国际化打法"的调整。
在中国市场,OKX的超级应用模式通过整合交易、钱包等功能快速吸引用户,符合本地用户习惯。
但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欧美,监管要求和用户偏好,会推动这些想要做国际化的产品拆分为应用矩阵,以满足合规性、专业化和生态开放的需求。
OKX的未来显然是全球化。
3、超级应用与应用矩阵的策略打法有什么不同?
应用矩阵的策略打法与超级应用还是非常不一样的,OKX需要调整自己新的产品增长策略了。
应用矩阵的落地,意味着OKX需要彻底告别过去的增长模式。
在超级应用阶段,OKX的增长逻辑更多依赖于流量的集中与分发,通过主APP的庞大用户基数实现生态内部的交叉转化。
在现阶段,应用矩阵要求OKX从"流量思维"转向"生态思维",通过多产品之间的协同作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生态系统。
站在产品经理的视角,OKX钱包的增长策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发力:
第一,从流量集中转向生态协同;
之前OKX依靠交易所APP的庞大流量,通过内部跳转将用户引导至钱包功能,增长逻辑以"流量分发"为主。
现在OKX钱包独立后,流量闭环被打破,需转向生态协同的打法。
比如通过与头部DApp、公链合作,吸引原生Web3用户。
第二,从功能整合转向单品极致;
之前OKX追求功能的全面性,交易所APP既要做交易,又要承载钱包和DeFi,导致资源分散。
现在每个产品都可以专注特定领域。
OKX交易所应强化交易效率(如低延迟、高流动性),OKX钱包则需深耕去中心化体验(如多链支持、链上交易体验优化)。
第三,从统一运营转向精准定位;
之前OKX的运营以统一品牌和用户体验为主,针对所有用户的通用需求。
现在不同产品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精准运营。
钱包面向Web3原生用户,需强调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交易所面向交易用户,需突出效率和可靠性。
总之,OKX Wallet有了更独立的品牌,更清晰的定位,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钱包的未来不仅限于资产管理、资产交易,还可以在支付、社交、游戏等场景中寻找增量机会,从而突破传统加密用户的圈层,实现真正的Mass Adaption
当然,对于习惯了超级应用的存量用户,OKX还需要各种激励机制(例如空投、积分体系)降低他们的迁移成本,同时培养使用习惯。
与此同时,OKX交易所与钱包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了,二者不再是上下游的从属关系,而是在不同方向深入探索的协作者。
通过API接口、品牌联动甚至联合营销,OKX可以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总结一下
OKX从超级应用向应用矩阵的转型,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自然也需要对未来战略方向重新校准。
超级应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经为OKX奠定了很坚实的市场基础;
而应用矩阵的启动,则标志着OKX迈向了一个更加复杂却也更加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新阶段。
新一轮的钱包大战已经如火如荼了。
我们可以对Web3钱包赛道持续保持关注。
更多思考,欢迎关注我的推特账号:岳小鱼(ID:@yuexiaoyu1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