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星期三

Facebook黑灰色之“打粉”,律师观点:“打粉”涉嫌帮信罪

你是不是只知道Facebook能卖货,其实卖货只是Facebook世界里最最普通的业务,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新加坡人被骗的新闻来说说"打粉"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陈女士是一位65岁的新加坡退休人员,因为在Facebook上接受了陌生人的好友请求,在短短15天内,损失了1,078,053.62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540万。


这些不断加别人Facebook账号为好友的业务就叫"打粉",这里的粉再细化一点就是"交友粉"。所谓交友粉,就是用一个Facebook账号,不断的发与自己的人设相关的内容,以打造出一个可信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从而更容易被人添加好友,或者添加别人时更容易通过申请。


在Facebook里,有专门的一种号叫"友缘号",就是用来做这类业务,这种号添加大量好友时不容易被Facebook风控。


陈女士在Facebook上认识了一位名叫"Alvin"的男子,他自称是英国一家室内设计公司的新加坡籍首席执行官,表示自己即将完成退休前的最后一个项目——伦敦的一家酒店。


因为他不会说中文,所以无法从一家中国公司采购原材料,所以请她当中间人,让她帮忙付一笔货款。


通过好友以后,再用什么方法去骗钱,这里就是转化成粉的后续流程,"话术"。所谓话术,就是事先编造好的事件,脚本和推演,利用人的各种心理,一步一步引入瓮中。


陈女士当然不会这么容易上当,为了获取信任,Alvin说要预先向她的银行账户转账,而且转账金额超过了她需要支付给中国公司的金额,这意味着陈女士有利可图。Alvin向陈女士展示了英国巴克莱银行的转账对账单(这当然是假的),而且向她保证这笔钱会在2-4天内到账。



陈女士相信了Alvin,帮他支付了款项。当然这里没有所谓的中国公司,陈女士转帐的账户依然是Alvin控制的。过了10几天陈女士依然没有收到Alvin所谓的预付款,Alvin又做了很多花样的解释,这笔钱还需要再多几天才能处理。同时Alvin又以各种名目比如支付运费和税费等等,要求陈女士继续转账,期间一共进行了22次转账。


到了这一步,因为已经投入了很多钱,当事人脑子已经糊涂了,只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能自控。


最后一笔款是陈女士接到了一个马来西亚的电话,被告知她的英国商业伙伴因为携带太多现金在机场被扣留。同时Alvin也告知了陈女士,他的确是在机场被扣留了,需要她帮助支付98,000新币,从而获得马来西亚方面的放行。然而此时陈女士已经彻底没钱了,她还准备向她32岁的儿子借钱,幸好她的儿子拦住了她,确定她被骗了,立刻向警方报告了这个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