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人还在犹豫AI 创业是不是太晚,美国创业者 Dustin 却在 8 周内,用无代码工具做出自己的 AI 平台。没有团队、没有资金,却两年做到月营收 10 万美元。\x0d\x0a这是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创业,不需要等待完美时机。
在过去两年里,无数创业者都在追问一个问题:
AI 的浪潮这么大,我该怎么参与其中?
有人因为不会写代码而止步,有人因为没有资金而放弃。
但美国创业者 Dustin 的故事,可能会改变你对「门槛」的所有认知。
他没有技术背景,没有启动资金,却在短短两年内,靠自己一个人打造出一个月营收近 10 万美元(约 70 万人民币) 的 AI 平台——Magi。
这个产品如今已累计创造超百万美元营收,成为独立开发者圈子里的一段传奇。
一、一个演员的创业转身
Dustin 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
小时候,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
于是成年后他搬去了加利福尼亚,开始追逐电影梦。
但现实是——梦想不养人。
「我讨厌当服务员的感觉。」他说。
于是,他决定创业,自己掌握命运。
在创业的最初几年,Dustin 靠自学网页设计和营销,开了一家小型数字营销公司。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完美主义让代理业务难以扩张。
「我意识到,做服务只能帮助一个客户;
但如果我把这些精力放到数字产品上,就能同时帮助成千上万人。」
于是,从那一刻起,他转向了数字产品创业。
2014年,他参与创办了一家 WordPress 插件公司,并获得了初步成功。
但在经历合伙人分歧与几次失败的产品尝试后,他陷入了自我怀疑。
直到 ChatGPT 出现,一切重新点燃。
二、洞察机会:一个"不起眼"的痛点
Dustin 最早使用 ChatGPT 时,发现了几个小问题——
不能搜索对话、不能分类管理、没有多模型切换……
这些「小不方便」,在他眼里却是巨大的机会。
「我知道 AI 会改变世界,但还没有人做出真正贴近用户体验的整合平台。」
他还发现,市面上越来越多的 AI 应用都在收订阅费。
「要想用到所有好用的 AI 工具,你得订阅五六个不同的服务。太累了,也太贵了。」
于是,Dustin 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构想:
做一个整合所有顶级 AI 模型的统一平台,让用户只需一份订阅,就能拥有全部能力。
这就是 Magi 的起点。
三、不会写代码?没钱?他用 8 周搞定 MVP
问题来了:他不是程序员,也没钱雇开发者。
怎么办?
他决定靠自己。
Dustin 报名了一个在线课程,学习使用无代码工具 Bubble 构建应用。
每天学习、练习、调试。
仅仅 8 周时间,他完成了 Magi 的第一个可用版本(MVP)。
上线第一天,就有用户付费。
第一个月,他赚了 3000 美元。
第二个月翻倍到 1 万美元。
一年后,月营收突破 3 万美元。
如今,Magi 每月营收接近 10 万美元,成为 AI 工具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独立产品之一。
四、增长秘诀:十年积累的人设力 + 社群传播力
很多人以为他靠投广告、SEO 或流量黑科技。
但 Dustin 坦言,他几乎没花过一分钱营销费用。
秘诀其实是两个字:信任。
在过去十年里,他一直在写博客,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和产品思考。
这为他积累了超过 10 万名电子报订阅用户。
当 Magi 发布时,他直接把新产品推送给这批读者。
「他们见证了我从失败到成功的整个过程,
所以他们信任我,也愿意尝试我推出的产品。」
除此之外,他还在产品上线之初就内置了高回报的分销体系。
不同于一次性佣金,Magi 的分销奖励基于用户订阅的每月续费——
「推荐者能持续拿到收入,这让他们更有动力去推广。」
再加上 Dustin 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型创业者,
他善于结交行业伙伴、主动分享资源,这让口碑传播自然滚雪球般扩大。
五、产品逻辑:一站式 AI 平台
那 Magi 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是一个整合所有主流 AI 模型的统一平台。
用户登录后,不仅能直接与 GPT-5、Claude 等语言模型聊天,
还可以切换到图像模型(如 DALL·E、Flux、Ideogram)或视频模型。
「如果你想生成一张'猫在打牌'的图片,只需在同一个聊天框里输入,就能立刻生成。」
Magi 背后的技术框架主要基于以下组合:
前端:无代码平台 Bubble
支付系统:Stripe
邮件系统:ConvertKit
AI 接口聚合:OpenRouter、FAL.ai(统一访问多个 LLM 与图像模型)
数据与分析:Google Analytics、Ahrefs(监控SEO表现)
这种架构让 Dustin 既能保持产品迭代速度,又能掌控成本。
六、商业模式:不做免费,用「清晰付费」赢信任
在 SaaS 世界,很多创业者都热衷于「免费+付费升级」的模式。
但 Dustin 选择了完全相反的路径——只做付费用户。
Magi 的定价结构非常清晰:
个人版:每月 20 美元,适合个人使用;
团队版:每月 40 美元,最多 5 位用户;
企业用户:可按需扩展,每增加一名成员额外 20 美元。
所有用户根据实际使用量可购买额外额度,不存在「免费试用」。
「我希望用户从第一天起就把它当成一个真正能提升效率的工具,
而不是随手下载、用完即弃的玩具。」
七、从失败到成功:最重要的一课
有人问 Dustin:
如果能回到过去,给当年的自己一句建议,你会说什么?
他回答到:
「最大的陷阱是让失败定义你。
我也曾因为两次产品失败而怀疑自己,觉得也许我不适合创业。
但后来我明白,人们拒绝的是你的产品,不是你本人。
如果你停下脚步,那些失败才真的定义了你。」
八、给出海创业者的启示
Dustin 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英雄传,更是一个时代信号。
它提醒我们几个关键事实:
AI 创业的门槛,已从技术转向洞察与执行。
不会写代码,不等于不能造产品。
无代码 + API + AI 的组合,正在让一个人也能打造公司级产品。个人品牌就是增长的底层资产。
持续分享、建立信任,最终都会在关键时刻反哺商业。
对于出海创业者来说,本地化+内容积累,就是新的护城河。敢于快速行动。
Dustin 用 8 周就做出 MVP,而不是花 8 个月「研究市场」。
在 AI 迭代如此快的时代,慢就是死。付费即信任。
免费模式吸引的是流量,而清晰的定价吸引的是用户。
做出有价值、值得付费的产品,比追求用户量更重要。
九、最后总结
Dustin 的故事像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AI 技术门槛降低,创业机会正在从「技术壁垒」转向「用户体验壁垒」。
他没有团队,没有融资,没有背景,
却靠清晰的洞察力、强执行力和十年的个人积累,
造出一个年营收百万美元的 AI 平台。
如果说十年前,创业靠「写代码」;
那么现在,创业更靠「写故事、写未来」。
而正如 Dustin 所说:
"People rejected your product, not you."
"人们拒绝的是你的产品,不是你。"
只要你还在前行,AI 创业的故事,就还没有写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