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外贸江湖十年灯!
十年一记:从校园到职场,外贸路上的城市迁徙
这两天大学同学突然发来消息,拉我进了校友群 —— 原来明年就是我们毕业十周年了。点开群聊,看着列表里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名字,才惊觉时间竟快得这样不真实。
今年刚好是我工作满十年,而十年前的 2015 年 11 月,我还拖着行李箱第一次来深圳实习,次年 6 月戴着学士帽从校园离开的场景,仿佛就像昨天。
这十年里,我一头扎进外贸行业没挪过方向,从最初跟着前辈学做单据、对接客户,到后来能独立操盘订单,外贸人的酸甜苦辣算是尝了个遍;城市也从最开始落脚的深圳,到后来辗转广州,再到现在住佛山,每座城市的街巷烟火气里,都藏着我赶订单、跑工厂的日子。 回头想想,看似平淡的十年,竟也悄悄攒下了这么多关于成长与生活的印记。
去我的 QQ 空间,找到了之前的说说和文章,找到了一些 10 年前的记忆,只不过很多留言的,都不知道是谁了,果然人不能同时 2 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外贸来时路:从咸宁校园到深圳站台的青春起点
现在回想外贸这条路的开端,总绕不开大四那年冬天的那场 "集体迁徙"。当时学校为了给实习腾时间,把大四上的课程压缩到两个月集中上完,我和班里想做外贸的同学,还有隔壁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伙伴们一拍即合,约着一起奔赴深圳找机会。
那时候真是仗着年轻气盛,觉得 "硬座怕什么",硬是没买硬卧,挤在绿皮火车的硬座上晃了十几个小时。现在再想,十几个小时坐着不动的疲惫,当时竟被对未来的期待冲得一干二净。
我的大学在湖北科技学院,坐落在武汉南边的咸宁 —— 这个名字特有韵味,出自《周易》乾卦的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光听着就觉得温柔。
它离武汉不算远,高铁半小时、绿皮火车 55 分钟就能到,用学生证买票还能打折,所以周末我们总爱往武汉跑。我更是把武汉当成了 "充电宝地",周末、暑假一有空就去那儿补英语,毕竟做外贸,语言可是敲门砖。
而咸宁这座小城,最让我难忘的是满街的桂花树。每到 10 月,无论是坐公交车时开窗吹来的风,还是下晚自习后走在校园里的路,都裹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上课的时候,只要靠近窗户,那股清甜就会飘进教室,瞬间驱散听课的倦意,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那是青春里最惬意的味道。
大学时光里的温柔印记
大学里那些细碎的美好,至今想起仍觉得心头发暖,每一件都像藏在记忆里的小星光。
最规律的日常,是和英语为伴的清晨。天气好时,我会坐在湖边的阶梯上,风拂过湖面带着水汽,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捧着书背诵英文名著片段或是国外演讲家的金句。
那些鲜活的文字和韵律,总让我真切感受到语言本身的力量,越读越觉得心潮澎湃。要是遇上阴雨天,就转去教学楼的空教室,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室内是专注的朗读声,安静又踏实。
夜晚的操场,则藏着另一种情绪。那时候总爱一圈接一圈地跑步,脚步声伴着晚风,偶尔会生出 "没人懂自己" 的孤独感 —— 这种孤独感现在偶尔也会有,只是如今更多是慢悠悠散步,而非当初的奔跑。
记得最多的一次跑了 20 多圈,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盯着天上的月亮发呆,月光柔柔地铺在身上,什么都不用想,就那么静静地和自己待着,反而觉得格外平静。
学吉他的日子,是为了驱散孤独特意给自己找的 "出口"。当时自费报了琴行的课,指尖磨出茧子也不觉得疼,满心期待着学会后能和朋友组乐队。
可还没等这个小目标实现,实习的机会就来了,我只好背着吉他,和行李一起挤上前往深圳的火车。只是深圳的节奏太快,满是 "搞钱" 的氛围,那把吉他后来就渐渐被放在角落,再没多少时间好好弹一曲。
冬天阳台的阳光,是独属于我的 "小确幸"。我摸清了阳台的 "黄金晒阳时间"—— 早上 10 点半到下午 3 点半,过了这个点,两边的墙就会把阳光挡住。于是一到晴天,我就把被子抱到阳台,自己搬个椅子坐在旁边晒太阳看书,阳光把书页晒得暖烘烘的,连文字都好像有了温度。到了晚上,裹着晒过太阳的被子睡觉,满是阳光的味道,那种温暖踏实的感觉,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舒服。
这些小事,没有多轰轰烈烈,却成了大学记忆里最清晰的片段,每次想起,都像回到了那个简单又明亮的年纪。
关于看书:我的 "非图书馆" 选择
总有人问:"你这么喜欢看书,怎么没提过图书馆?" 其实不是不想提,而是大学时的图书馆,给我的印象实在不算好 —— 最让人无奈的就是 "占位潮"。
明明放眼望去好多空座位,却都被一摞摞书占着,上前询问,十有八九会得到一句 "有人,在准备考研"。那是十二三年前,考公还没像现在这么火热,图书馆里几乎是考研人的 "专属阵地"。我实在不喜欢这种 "一座难求" 的压抑感,所以去图书馆最多是借几本书,然后揣着书回宿舍读。
我一直觉得,看书这件事,从来不挑地方。苏轼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于我而言,看书也是如此 —— 只要心静下来,宿舍的书桌前、阳台的暖阳里,甚至是湖边的石阶上,都能成为舒服的阅读角落。没必要非得执着于 "图书馆" 这个场景,毕竟真正能读进去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那颗想静下来的心。
大学时光里的两桩小遗憾,与后来的圆满
回望大学,心里藏着两桩没完成的小事,算不上遗憾到耿耿于怀,却也成了青春里淡淡的 "未竟之笔",好在后来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温柔回响。
第一桩遗憾,是没去成咸宁的温泉。要知道,咸宁的温泉名头响亮,每年国庆前后还会办国际温泉度假节,当时身边同学总约着去体验,说暖乎乎的泉水泡着能洗去所有疲惫。可我愣是在咸宁待了四年,一次都没去过。
现在想想,一部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 从小到大,家里几乎没怎么出过远门旅游,更看重的是读书、学习这些 "实在事",我后来养成的写作、分享等习惯,也多是 "死磕自己" 的内向成长模式,很少主动去尝试新鲜体验;
另一部分是总觉得 "以后还有机会",结果拖着拖着,直到毕业离开咸宁,都没圆了这个小愿望。不过现在也计划好了,今年年底或是明年,一定要再回咸宁,好好泡一次当地的温泉,补上当年的遗憾。
第二桩遗憾,是没在大学里谈一场恋爱。现在回头看,倒也不怪当时的自己,毕竟那时候的观念里,"先把书读好、把成绩搞好" 才是正经事,总觉得 "等工作了、有钱有时间了,再好好谈恋爱也不晚"。
其实当时也遇到过聊得来的人 —— 图书馆里一起借过书的同学、琴行里一起练过琴的伙伴、操场跑步时偶尔搭话的校友,可从来没往 "恋爱" 那方面想,一门心思只想着把当下的事做好。
直到后来去了深圳工作才发现,现实和想象的不一样:刚毕业那几年没什么钱,连谈恋爱的底气都少了几分;加上深圳节奏快,时间也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更难有机会慢下来认识人。而且我本就不是 "靠嘴皮子撩、不管以后" 的性格,总觉得感情该认真对待,反而更难迈开步子。
不过这份遗憾,后来也被圆满填满了 —— 今年我已经订婚了,遇到了能懂我的灵魂伴侣。虽然比身边不少同龄人晚了些,但就像老话讲的 "好饭不怕晚",缘分这东西,从来都不按 "早晚" 论,只要最后是对的人,多等一会儿也值得。那些年没在大学体验的心动,如今都变成了细水长流的幸福,也算是给青春的遗憾,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
十年外贸路:从职场新手到创业行者的成长印记
回望十年工作历程,像一部慢慢铺展开的成长史 —— 前 6 年半在企业打工扎根,后 3 年半选择创业破局,每一步都藏着汗水与收获,也映着自己的蜕变。
刚到深圳时的 "水土不服",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难忘。前两个星期因为不适应气候和饮食,几乎没吃下什么饭,一下子瘦了五六斤,当时还自嘲 "在学校跑半年步都没这效果"。更难的是职场起步阶段,前三年总处在 "自我怀疑" 的边缘。
看着身边同事游刃有余,自己却像游戏里刚出门的新手,手里只有 "一把剑、一个药袋",而别人早已是 "六神装",甚至不用放技能,平 A 就能把自己 "打败"。
那段时间,我无数次动摇过,想着要不要回老家考研当老师 —— 那时候考研还没现在这么卷,难度和门槛都低不少。但每次纠结到最后,还是咬着牙告诉自己 "再坚持一下,把外贸这行深耕下去"。现在回头看,特别庆幸当时没转行,不然就不会有今天这些独一无二的经历。
为了追上别人的脚步,我把所有时间都用来 "打怪升级":一边在工作里跟着前辈学实操,从对接客户、处理单据到跟进订单,一点点积累经验 "攒技能";一边主动报线上线下的外贸课程,前后花了差不多 10 万块,把行业里的专业知识、运营技巧学了个遍。
到了工作第四年,不仅晋升成了管理者,还试着开了个外贸公众号 —— 最初只是想记录自己的工作心得,没想到这个 "无心插柳" 的举动,竟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惊喜。
通过公众号认识了各行各业的朋友,还被邀请去当外贸讲师,线上做直播分享,线下跑过百人、千人规模的外贸独立站活动,站在台上把自己的经验讲给更多人听,这种 "利己又利他" 的事,我至今还在坚持做。
从普通职员到管理者,是另一段重要的成长。我带着团队从最初的三四个人,慢慢发展到十几人、二十几人;看着公司规模从一两个亿的营收,增长到五六个亿,再到后来的十几二十个亿。
这段经历里,我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和管理技巧,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 —— 对国际贸易的规则、跨境电商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遇到了 "职业天花板",想尝试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于是在工作第 6 年半的时候,下定决心辞职创业,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征程。
这十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却一步一个脚印地把 "外贸人" 这个身份,从 "新手" 活成了 "熟手",也在不断选择与坚持里,活成了自己更想成为的样子。
三年半创业路:从代运营破局到外贸独立站深耕的转型
从 2022 年 6 月到 2025 年 11 月,我的创业之旅已走过三年半。这段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每一步都藏着对方向的探索与调整,也慢慢踩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第一阶段是 2022 年到 2023 年,主打外贸代运营与顾问服务 —— 帮其他企业做外贸出海规划,从渠道搭建、流量运营到客户转化,手把手帮他们打开海外市场。起步其实很顺利,多亏了之前积累的资源:全渠道外贸粉丝近 10 万,微信好友也有 1 万左右,有时候发一条朋友圈介绍业务,就有不少客户主动来咨询。
但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这条路走到底,所以很少主动宣传这项业务,因为它有两个绕不开的短板:一是没有复利效应,本质是劳动密集型工作 —— 想做好服务,一个人最多对接两三个客户,要扩大业绩就得招人,可新增的人力成本又会吃掉利润,陷入 "做多少赚多少、不做就没收入" 的循环;
二是缺乏自我积累,哪怕帮客户把月营收从 10 万做到 100 万、甚至 1000 万,对方给的也多是固定服务费,所谓的 "业绩提成",根据我过往的经验,落地性并不强。那时我就明白,这种模式本质上还是 "换个地方打工",只是不用打卡上班而已,不是我想要的长期方向。
2024 年是关键的转型期,我果断决定停掉代运营业务,转向自主做外贸。偏偏这时候身体拉了警报 —— 做了个小手术,在医院住了两周。
卧床的日子里,我反而有了更多时间反思:工作再忙,也得平衡好身体,这才是长期创业的底气。也是这段时间,广州的朋友来深圳看我,聊起外贸行业的区域优势,我们都觉得广州节奏比深圳稍缓,却同样有成熟的外贸生态,加上我自己的专业技能、资金储备都够,换城市对业务影响不大,而且广州到深圳近,见朋友、对接资源也方便。就这样,2024 年 8 月,我把创业重心搬到了广州。
在广州的第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 "打基础"。前半年独立站数据增长很慢,从选品、建站到海外推广,每一步都得亲力亲为试错,偶尔也会焦虑,但想起之前的积累,还是耐着性子打磨细节。
转机出现在 2025 年 6 月,独立站数据突然开始快速攀升,8 月就陆续有了第一笔订单,之后节奏越来越稳 —— 现在每周基本能成交一两个新客户,订单量也在慢慢涨。回头看这三年半,从代运营的 "轻模式" 到自主外贸的 "重投入",虽然走了些弯路,但每一次调整都让方向更清晰,如今看着订单稳步增长,更觉得当初的转型与坚持,都值了。
情感之旅:迟来的缘分,恰是最好的安排
比起事业上的起起伏伏,我的情感路走得不算快,却在兜兜转转后,遇见了最合拍的人。
2023 年,我 30 岁那年,写了一篇外贸圈里少见的正式征婚文章。没想到文章发出去后,很多朋友主动帮忙转发到公众号、朋友圈,最后累计有 1 万多的阅读量,评论区也很快被填满 —— 因为平台限制,最多只能显示 100 条评论,底下全是朋友们的祝福和推荐。
那段时间,确实有不少女孩子通过文章加我微信,但或许是时机没到,又或是身处深圳时节奏太急,聊来聊去都没能擦出火花,这件事也就慢慢搁置了。
转机出现在 2024 年 8 月,我因为创业转型搬到广州后,偶然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从最初的相遇到后来的相知、相恋,一切都顺理成章,没有刻意的追求,更多的是三观契合的舒服与默契。这份感情稳扎稳打地走到 2025 年 10 月,我们在我老家举办了订婚仪式,看着亲友们的笑容,突然觉得之前所有的 "等待" 都有了意义。
至于我们相遇的具体细节,其实我早就在之前的征婚文章里写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这个链接看看 [此处可插入文章链接]。虽然我遇见正缘的时间,比身边不少朋友都晚了些,但我始终觉得,缘分从没有 "早或晚" 的标准,只要最后是对的人,多等一会儿也没关系。如今能和她一起规划未来,这种踏实的幸福,比任何 "早遇到" 都更珍贵。
十年回望:时光里的歌与故人
把工作与情感的故事梳理到这里,抬头看看窗外,才惊觉 "十年" 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滑过,快得让人有些恍惚。此刻文章临近收尾,脑海里不由自主响起《再回首》的旋律 ——"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一句句歌词像在轻轻叩击回忆,那些大学时光、初入职场的迷茫、创业路上的坚持,明明像昨天发生的事,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人生又能有多少个十年呢?这个问题在心里打转转时,总会想起大学时最要好的知己。那时候我们一起在湖边读英语、在操场聊未来,以为这份情谊能像桂花酒一样,越存越浓,可走着走着,却慢慢断了联系,如今早已形同陌路,连彼此的近况都无从知晓。
忽然就懂了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的心境。不是不想再约着喝杯酒、聊聊天,而是当年的人、当年的心境,都随着时光留在了过去。这份遗憾里藏着对青春的怀念,也藏着对时光的释然 —— 毕竟十年里,有人离开,也有人新加入;有遗憾留下,也有圆满抵达,这或许就是岁月最真实的模样。
致下一个十年:带着热爱,奔赴新程
梳理完这十年的故事,心里对未来反而多了份踏实的期待 —— 尤其是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十年。
明年暑假是大学毕业十周年,我和对象早就约好,要一起回咸宁的母校看看。到时候想带着无人机,从空中好好拍一拍校园:那些曾读英语的湖边、跑过步的操场、晒过太阳的阳台,还有满城的桂花树,都想一一装进镜头里;也想拍一拍咸宁这座小城的变化,算是给四年青春画个温柔的小句号,纪念那段简单又明亮的时光。
至于未来十年的日常,我想保持现在的节奏就好:每天留出时间学西语、读喜欢的书、坚持运动,让自己始终有新鲜的输入;周末钻进厨房做点家常菜,烟火气里感受生活的踏实;工作日专注对接外贸客户,把每笔订单的细节做好;之余还是会在公众号、视频号更新内容,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做外贸的经验分享出去,继续做利己又利他的事。
最后,想把这份期待也分享给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愿你未来十年里,身体常健康,工作少烦忧,能带着热爱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我们都别慌,慢慢走,一同奔赴下一个十年。
我是 Jack,谢谢你耐着性子读完这些文字。如果对我的其他文章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继续阅读,也期待未来能与你有更多交流。
如果这篇 10 年工作回忆文章,勾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欢迎扫码加我好友,我们一起回忆恰童年少年,风华正茂的美好青春时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