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我们的 brand bidding 推广,本质上就是一场信息差和技术对抗的游戏。搞清楚对手的侦察能力和工具等级,是制定一切战术的前提。
一、问题的起点:我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做 brand bidding 推广,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广告主(Advertiser)到底是怎么发现我们的?
最基础的,就是他们自己手动搜索,或者通过用户反馈。但这种方式效率太低,成不了气候。真正对我们构成系统性威胁的,是自动化的监测工具。
很多联盟平台,比如 Impact、CJ,都自带了付费搜索(Paid Search)监测功能。这算是第一道防线。它们能做最基础的排查,比如扫描在联盟注册的我们,有没有直接用追踪链接去投品牌词。如果你做得比较直接,比如在广告主所在的主要国家,用他们的品牌词直接链接到官网,这种操作基本上一抓一个准。
(图片来自卡卡推广笔记)
但这只是入门级别。对于稍微有点经验的推广者来说,我们都知道如何通过地域、时间和链接处理来规避这种基础监测。所以,真正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是那些更专业的第三方监测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运作方式,就是了解我们面临的风险等级和操作空间。
二、联盟自带工具的局限性与我们的操作空间
广告主的第一道防线,往往也是最薄弱的一道。联盟平台自带的监测功能之所以容易被规避,是因为它在设计上存在几个根本性的局限,而这些局限恰恰构成了我们的操作空间。
监测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首先是监测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平台的服务器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到全天候、全地域的无死角扫描。这直接导致了两个关键漏洞:一是地理局限,它们的监测节点通常集中在广告主的核心市场,比如北美、西欧的几个主要国家。这就给了我们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规避策略——精细化的地理位置定位(Geo-targeting),通过排除这些监测"重灾区",就能大概率避开扫描。二是频率局限,扫描可能一天只进行几次,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选择在非高峰、非广告主工作的时间段进行投放。
技术上的相对基础
其次,是技术上的相对基础。平台工具的主要目标是捕获那些比较直接、明显的违规。对于一些技术性的规避手段,它们往往无能为力。例如,通过服务器端程序判断访客来源,当识别出是已知的监测服务器 IP 时,就给它展示一个完全合规的页面;而当访客是真实用户时,再执行我们的推广跳转。这种程度的 Cloaking(障眼法),平台自带的工具基本是识别不出来的。
三、当广告主升级监测:第三方工具带来的挑战
1. 证据的决定性:从"怀疑"到"铁证"
专业工具(以 BrandVerity 为典型代表)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取证能力。它不再是简单地标记一个可疑链接,而是像一个数字取证专家一样工作。
完整的证据链:它会捕获完整的违规现场,包括带有时间戳的全尺寸网页截图、广告展示的 URL、用户点击后经历的完整跳转路径(Redirect Path),以及最终的落地页。所有这些信息会被打包成一份几乎无法辩驳的报告。
技术穿透:它能识别并记录复杂的跳转技术,让那些试图通过多次跳转来隐藏真实来源的伎俩失效。
2. 监测的全面性:从"局部"到"全球"
这些工具(包括 The Search Monitor 等)都拥有庞大的全球代理服务器网络。
无死角模拟:它们可以模拟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偏僻城市、使用任何一种语言、通过桌面或移动设备进行搜索的用户。这意味着,简单地排除"美国、英国"已经不够了。
3. 风险的演变:从"违规"到"异常"
更高级的工具(以 Adthena 为代表)甚至改变了游戏的性质。它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的"抓违规"上升到了"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市场份额可视化:Adthena 会向广告主展示其品牌词的"点击份额(Share of Clicks)"图谱,清晰地标示出所有参与竞价的玩家(包括官方、已知竞争对手等)以及他们各自占据的流量比例。
异常目标检测:在这种工具面前,即便我们的技术再完美,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违规证据,但只要投放的量级达到一定程度(例如,占据了 3%-5% 的点击份额),我们就会在广告主的市场图谱上,以一个"身份不明的流量攫取者"的形象出现。
威胁升级:此时,广告主关注的问题就从"我的哪个联盟客违规了?"变成了"这个不明实体是谁?为什么在抢我的流量?"。我们因此会引来针对性的、更高级别的分析和打击。风险就不再是简单的合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战略竞争层面。
四、总结:基于对手调整策略
所谓知己知彼,现在我们用的是最粗放的投流方法,本质上是利用了商家还没明白过来的"窗口期",疏于管理,或者不精通联盟的工具,给我们钻了空子,但是理解了这两层监测体系,对于以后的策略就应该更加清晰和有针对性:
第一步,评估对手的"装备等级":合作前,通过联盟条款的严格程度、品牌方的行业地位和沟通细节,初步判断他们可能在使用哪种级别的监测工具。这是决定我们后续操作尺度的关键。
第二步,分级应对:面对内置工具,我们的策略核心是"规避";面对第三方工具,我们的策略核心必须转变为"隐蔽"。在技术上做到更无痕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控制规模,避免自己的投放体量大到能在市场分析报告中"脱颖而出"。
说到底,我们的 brand bidding 推广,本质上就是一场信息差和技术对抗的游戏。搞清楚对手的侦察能力和工具等级,是制定一切战术的前提。
一文搞懂brand bidding项目——为什么这是一个年入百万的项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