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付费行业,我是个异类,因为我几乎不发收益图
在知识付费行业,我是个异类,因为我几乎不发收益图——不仅公众号不发,朋友圈也很少发。
一来我觉得炫耀本身是一件很 low 的事情,不管是炫耀金钱,还是炫耀成绩; 二来,一个人炫耀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人。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被一张收益图诱惑,大概率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 我喜欢跟聪明人呆在一起,这种偏好和钱无关,而是会影响自己的磁场,降低自己的能量。
以上两个是正式的理由,还有一个非正式但很重要的理由:我觉得自己应该对某些事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这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自律与行业自律,也是一种自我设限。
一次截图事件
我六月的时候偶然发过一次收益截图,某麦的 AM 半夜联系我,打电话让我删除截图。
大概是因为她老板看到了那篇文章,担心一级联盟也会注意到,于是通过我的内容去严查他们的联盟。
我当然也删了(主要是怕不删不给我结算佣金),但事后我想起,觉得自己的影响力其实比自己想象中更高一点。 因为其他账号一直在发,而我公众号的粉丝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其中不乏一些大佬、平台从业者。 他们的一个决定,可能对生态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一个截图里会携带很多信息。 所以从那以后,我就谨言慎行了很多。 我自己对 BB 这个项目无所谓,但认识越来越多的朋友靠它赚钱,我不能让这个项目从我这里"死掉"。
这就是我所谓的道义上的责任。
信息的交换与克制
周末,一个杭州的朋友来找我,我们聊起这件事。 我说我每天接触的信息量你想象不到——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找我,分享他们在做的事情,以此交换信息。
有些项目很有意思,但体量很小。 我不能把他们分享的项目写在公众号上,因为他们指望这些项目活着。
这同样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
自我设限与行业自律
我一直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比如问卷、BB,因为有人在做我才跟进。 如果项目死了,不怪我。 包括我昨天写的 PLEX 文章,也是因为别人写了我才写,但不代表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这一年,我写新项目的内容很少。 我现在拿不准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写什么会影响谁的饭碗。一个项目一经公开就一定会死掉,而写没人写过的项目肯定会有流量。 但我宁愿等他们慢慢死掉再写。
这就是一种自我设限。
我的道德标准整体要高于平均值,这不仅是个人的标准(穷人的钱我不赚,笨蛋的钱我也不赚), 更是一种行业自律。在一个离钱非常近的行业里,想做到行业自律非常难,这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内核。
你几乎不会在任何一个知识付费账号里听到"行业自律"这个词。 而这,也许正是很多人觉得我气质不同的原因。
一文搞懂brand bidding项目——为什么这是一个年入百万的项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