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从200个用户到年营收千万美金:一个AI创业者的产品觉醒

OpusClip从200个用户到年营收千万美元的历程,是AI创业最真实的缩影:\x0d\x0a它告诉我们——\x0d\x0a成功不是源于技术的复杂,而是洞察的简单。

2022年初,疫情笼罩下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窝在家里看直播。那时,Young 和他的团队创立了一家名叫 Opus Studio 的公司,他们的理想很简单——用AI让直播更有趣。

图片

他们花了半年时间,打造出一个功能炫酷的AI直播工具,能自动生成表情包、自动互动、自动调节镜头……听起来充满未来感。
但上线三个月后,他们只有 200个用户

这200个用户中,没有一个愿意持续使用这个产品。为了收集反馈,他们甚至花钱请人使用——一场20到30美元的"人工测试"。可一旦停掉补贴,用户就立刻消失了。

Young意识到,这不是产品问题,而是方向问题。


"酷"不是价值,能赚钱或省时间才是

"如果一个产品既不能帮用户赚钱,也不能帮他们省时间,那么它就只是一个'酷产品',而不是一个有商业价值的产品。"

这是Young后来总结的血泪教训。
他们的AI直播工具并没有真正解决痛点——它"酷",但没用。

直到有一天,一个微小的功能改变了一切。
那是他们在直播工具里加的最后一个功能:视频剪辑

很多用户反馈:"直播完后,我们想把内容二次利用,能不能自动剪成短视频?"
于是团队做了个按钮——在直播时标记精彩片段,直播结束后AI自动识别并输出短视频。

结果出乎意料:
用户第一次真心喜欢上了这个功能。


一个功能的逆袭:从失败到爆发

于是他们果断做了一个决定:
砍掉整个直播产品,只保留这一个"剪辑功能",并把它独立成一个新产品——OpusClip

图片

奇迹发生了。
上线仅两周,成千上万用户主动注册。
七个月后,OpusClip 拥有 500万注册用户、近千万美元年经常性收入(ARR)

用户疯狂留言:"我想付费!"、"能不能买高分辨率版本?"、"我要更多下载额度!"
——他们主动要求付费。

这时,Young终于明白:
真正的产品市场契合(Product Market Fit)不是在问用户愿不愿意用,而是他们愿不愿意掏钱。


"技术强"不等于"产品对"

Young说:"在AI时代,会造技术的团队比会造产品的团队多得多。"

很多AI创业者沉迷于模型、论文、参数,却忘记了问:
"用户真的需要这个吗?"

OpusClip的成功,来自对用户的"共情式理解"——
他们不再凭技术想象问题,而是成为用户本身,站在创作者角度思考:

"如何帮我节省时间?如何帮我更快赚钱?"


80%的AI + 20%的人手,才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AI的结果永远不完美。
Young提出了一个朴素却实用的原则:

"AI如果能做到80%,那剩下的20%,必须要有人类来补齐。"

于是他们在产品中加入了"人工补充"机制——
AI先生成结果,用户可以直接编辑和微调,继续完成工作流。
这样既保持了AI的效率,又保留了人类的创造力。


每周上新,让AI产品保持生命力

如今的OpusClip有个鲜明的团队文化:
每周上线一个新功能。

用户喜欢的不只是产品功能,更喜欢它"在进化"。
这种快速迭代的节奏,让他们始终领先于市场变化,也不断测试出新的增长点。

Young分享了一个AI创业的实操建议:

"不要一开始就花大量时间做AI核心产品。先做小实验,推出Beta版本,快速拿到早期反馈,再决定是否整合进主产品。"


数据闭环:让"用户反馈"变成"模型反馈"

OpusClip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数据闭环。
他们不仅收集用户在产品内的使用反馈,还能追踪用户发布到社交媒体后的数据——
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分享数……
这些"外部反馈"比"内部反馈"更真实、更有价值。

这些数据反哺AI模型,帮助系统在用户上传视频前,就能预测哪一段会成为"爆款片段"。


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释放人类创造力

Young的终极愿景是:

"让任何人都能成为创作者,而不需要繁琐的视频剪辑技能。"

他希望AI承担掉创作中99%的机械工作,让人类专注在最核心的一件事——创意

AI可以理解内容、生成画面,但创意和真诚是机器永远学不会的。
Young说:

"在未来AI无处不在的世界里,最稀缺的将是'真实'。
做自己,保持人性,可能反而是最高级的创造力。"


✳️ 启示:如何从"酷"到"有用"

1️⃣ 找到真正的痛点。
你的产品是否帮用户"赚钱或省时间"?如果没有,那只是炫技。

2️⃣ 快速试错,保留信号。
一个被用户喜欢的小功能,可能比一个复杂系统更有价值。

3️⃣ AI做80%,人做20%。
保持灵活,让AI辅助而非主导。

4️⃣ 用数据反馈迭代。
产品不止听用户说,更要看用户"做"。

5️⃣ 速度是增长的护城河。
每周更新一次,是产品活力的证明。


OpusClip从200个用户到年营收千万美元的历程,是AI创业最真实的缩影:
它告诉我们——
成功不是源于技术的复杂,而是洞察的简单。

从故事到方法论:可复制的 8 步实操流程

步骤 1 — 先做「小实验」,别把 AI 直接做进主产品

  • 原则:AI 功能先作为实验/独立小产品(Lab / Beta)推出,不要一开始把它深度集成进主产品。

  • 怎么做:

    1. 选一个在主产品里用户经常提到的「痛点」或「重复动作」。

    2. 做出最低可用版本(MVP),只实现「能让用户体验到价值」的最小功能点。

    3. 对外标注为 Beta / Lab,让早期用户报名试用。

步骤 2 — 用「付费意愿信号」判断是否有 PMF

  • 主要信号:

    • 用户主动说"我想付钱/获得更高分辨率/更多下载/更多 credits"。

    • 用户给你发邮件、打电话或直接找你询问购买方式。

    • 明显的"节省时间"反馈(例如"节省几十小时"),并愿意为此付费。

  • 操作建议:在实验阶段立刻打开最简单的支付入口(哪怕只是 Stripe/Payoneer/Paywall 的基础版),测试真实付费行为。

步骤 3 — 把被频繁请求或高度依赖的子功能拆出来单独验证

  • 触发条件:主产品中只有一个子功能获得重复且稳定的使用/好评。

  • 拆分流程:

    1. 建立独立的 landing page / 产品页,突出该功能价值(节省工时、直接产生可发布内容)。

    2. 提供免费试用 + 付费升级路径(例如增加导出次数、更高分辨率等)。

    3. 监测数周内的注册量、付费率、用户反馈与留存。

步骤 4 — AI-first,但必须有"人工补位"流程

  • AI 交付如果只是 80% 完成,你必须提供工具让用户把剩下的 20% 补完。

  • 实操:

    • 在产品中加入「AI 生成 → 人工微调」的编辑流(可拖拽调整、修剪、重选镜头、文本编辑等)。

    • 记录用户在编辑界面的动作(哪些部分常被微调)作为后续 AI 优化的信号。

    • 把"人工补位"做为体验的一部分,而不是缺陷暴露。

步骤 5 — 把「社媒数据」作为比直接反馈更重要的验证信号

  • OpusClip 把用户发布后的视频表现(播放量、评论、收藏、转发)看作「观众反馈」,这些信号远比用户直接的口头反馈更有价值。

  • 实操:

    1. 为用户发布的内容打上可追踪标签(UTM、跟踪码),或让用户在导出时自动记录目标发布平台链接。

    2. 通过 API / 抓取或合作方式收集内容的播放量、互动数据(views/likes/comments/shares)。

    3. 把这些"社媒反馈"作为训练数据或质量评估指标,优先优化能带来更高互动的剪辑策略。

步骤 6 — 每周快速迭代与小步快跑文化

  • OpusClip 每周上线新功能;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 实操模版(每周节奏):

    1. 周一:确定本周实验目标(1 个小功能或 1 个优化点)。

    2. 周二—周三:开发 + 内部 QA(MVP 级别即可)。

    3. 周四:灰度发布给 5–10% 的 beta 用户。

    4. 周五:收集数据与用户反馈,决定是否推广全量或回滚。

  • 目标:把"每周发布"作为增长引擎的一环——快速试、快失败、快优化。

步骤 7 — 产品规划按视频制作三阶段来划分功能点

  • 把视频制作分为三大阶段,逐个覆盖功能点:

    1. Pre-production(前期):选题、脚本、分镜、提纲 → 做模板与脚本生成器。

    2. Production(生产):拍摄/录屏/素材采集 → 提供拍摄提示、录制工具、自动化素材上传。

    3. Post-production(后期):剪辑、配字幕、生成短视频 → 自动剪辑、高潮检测、自动配字幕、尺寸一键导出。

  • 优先级建议:先把「后期」做成能明显节省时间的功能(OpusClip 就是因为后期剪辑节省大量时间才火)。

步骤 8 — 上线路径:从 Lab → Beta → 收费 → 集成主产品

  • 路线:

    1. Lab:内部与核心用户试用,修复明显问题。

    2. Beta:公开小范围测试(收集行为与付费意愿)。

    3. 商业化:当付费信号强烈后,开放付费通道、设置基础定价与升级项(高清导出、更多 credits)。

    4. 集成:当成本、稳定性与用户路径成熟后,再把功能整合回主产品或作为独立产品长期并行。


可以立刻落地的检查表(复制即用)

  • 在主产品中列出用户最常抱怨或重复请求的 5 个功能点。

  • 为每个功能预测"能否节省时间/带来收入"的二分判断(是/否)。

  • 选出 1 个最有可能带来"节省时间/付费意愿"的功能,做 MVP(2 周)。

  • 上线时同时开启最简单的付费路径(付费队列 / 增值导出 / credits)。

  • 收集并监测以下 KPI:注册数、付费请求数(邮件/电话/站内)、实际付费数、平均节省小时、社媒播放量/互动数。

  • 建立「AI 结果 → 编辑」的用户工作流,记录常被修正的项。

  • 每周发布最小新功能并回收数据(7 天周期)。

  • 若付费 & 留存信号强烈,迅速把功能独立出 landing page 与单独产品路径。

30 天做出全球爆款App:完整增长与变现框架——从零到月入10万美金:一份 AI 移动应用的出海实战手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继续上站搞美金

写着写着就随心所欲了,写着写着就没什么可写了,人会慢慢变懒,勤于奋也不例外,因为我也是人。 写着写着就随心所欲了,写着写着就没什么可写了,人会慢慢变懒,勤于奋也不例外,因为我也是人。 社会上有很多事情,很多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很难突破这道防线,这很正常,因为他们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