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星期三

全网最实用的海外投资补税指南

最近一段时间,在微信群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关于海外收入补税的话题。
有的是已经收到了补税通知。
有的朋友配置了海外资产,但还没有收到补税通知。
有的朋友打算做海外投资,可是担心未来会被征税。
今天研究整理了目前大家关注的三大问题,分享给大家。
(1)这次补税到底什么情况?
(2)究竟谁需要交税?
(3)未来如何应对?
大家好,我是川哥,CFA持证人,分享海外资产配置咨询,做无国界全球居民。
我们组建了海外投资信息分享群,想入群的朋友可以加V。(暂不对保险同业开放)
图片

01 这次补税到底什么情况?
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次补税属于征税特别行动,是私下进行的,挑大户,电话通知,没发明文,也没组织全面稽查。
目前都集中在香港开户的券商、22-24年这3年的、港股收入
需要补税的港股收入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股票分红,交20%的税,这个大家基本没有太多异议,被查到了,该交就交。
二是炒股盈利,也是交20%的税,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各地也会有差别,这个大家反馈的最多。目前多数是按年度统计,24年交易盈利了就交税,但不能弥补之前年度的亏损。
也有网友分享自己被税局要求按笔征收,每笔盈利的交易都收20%,亏损的不管。由于交易频繁,计算出来的税额非常恐怖,根本无法负担,还在跟税局沟通中。我认为随着各地税局之间的信息互通,大概率还是会统一标准,暂时都按年度合并计算。
目前接到补税电话的还是少数,据说主要是百万美元余额以上的大户。毕竟税务稽查也需要成本的,先从潜在收益更高的大户开始。
简单说,这次的补税行动,税务挑了一些这两年在港股中赚钱的大户,电话问候,不论是分红还是炒股盈利,要求补交20%的税

02 谁需要交税?
内地身份的需要补税,那外籍身份是不是就不用在内地交税了?
不是~
中国税务居民的认定标准不看国籍,而是看住所居住时长
图片
实践当中,只要有内地户口,就一定会被认定为"在中国有常驻居所",被认定为中国税务居民。
有外籍身份的,也注销了内地户口,但一年中在内地住满183天,也还是会被认定为中国税务居民。
如果不想被认定为中国税务居民,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没有内地户口,二是居住时长不超过183天
所以,"移民不移居"的方式并不能避免中国税负。
而且,对于很多中高净值的人群来说,他们的生意和家人很多还在国内,完全移民短期内并不现实。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03 未来如何应对?
(1)不必因噎废食
其实海外投资收入补税这事儿,只要是政策相对合理、相对公平、相对透明,大家是不怕交税的。
毕竟赚钱了,交20%没什么的。
美国也是全球征税,但也没有阻止美国投资者配置海外资产。
我们也不必因为要纳税而不做境外资产配置。
第一目标是赚钱,不是不交税。抄A股是不交税,但也不赚钱啊。
(2)是否申报可暂时保持观望
CRS下,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法国、瑞士在内的126个国家的信息都会被交换。
美国虽然没有加入CRS,但也和中国签署了FATCA法案,在美国的投资信息也会被交换。
交换的资产包括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
理论上,目前主流海外投资的信息都会被交换回中国。
实际当中,信息交换的执行效果就不好说了,拿到了多少信息,是否完整,是否及时,除了税局没人知道。
你不知道税局知道多少,自己申报~
"可持续的薅羊毛,但也不能引起羊群过度反应"。
其实内地居民当中在海外有投资的很多,但收到税局补税电话的很少,没收到电话的可以暂时保持观望,未来看情况变化再说。
(3)赚钱就继续
过去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上,实际上并不那么严格,尤其是对海外投资收入,过去是没动这一块。随着房地产的持续低迷,财政收入也急剧萎缩,需要寻找新的税源。
其实不只是对海外投资收税,遗产税、房产税也喊了很多年了。但过于沉重的税负会浇灭创造财富的热情,干啥都差不多,还不如躺平呢,跟现在的北欧一样。政策也需要平衡。
现在内地赚钱机会少了,如果你的海外投资能赚钱,完全没必要停下来。
以前抄港股能赚钱的,继续抄。
以前抄美股能赚钱的,接着抄。

以后做海外投资,还要多考虑一个税务因素。更加需要高质量信息共享、互助,想入海外投资信息分享群的加V。
关于海外投资补税,玉米老师也做了分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为什么跨境汇款这么难?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信任”的问题

前几天有位粉丝留言吐槽:"泥总,我们搞个跨境汇款怎么这么难?从中国往外打点钱,要好几天,手续费还贵得离谱。 前几天有位粉丝留言吐槽:"泥总,我们搞个跨境汇款怎么这么难?从中国往外打点钱,要好几天,手续费还贵得离谱。这年头不是都讲究秒转账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