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永远大于劳动:是认知觉醒的起点你可能努力过,但仍觉得"越努力越焦虑"。为什么?
资本永远大于劳动:是认知觉醒的起点
你可能努力过,但仍觉得"越努力越焦虑"。
为什么?因为你还在用"劳动视角"看世界,而真正推动阶层跃迁的,是资本逻辑。
一、资本 VS 劳动:谁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所有时代、所有制度下,一个现象从未改变:
资本的收益率,长期大于劳动的增长率。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Thomas Piketty)提出过一个公式:
r > g
其中,r 是资本回报率,g 是经济增长率(工资增长)。
而数据显示,在过去 20 年中,Top 1% 的人群通过资本获得了超过 80% 的新增财富,普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却几乎原地踏步。
二、为什么资本能赢?它不是更聪明,而是更有"杠杆"
资本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钱生钱"这件事有多神秘,而是它拥有:
• 复利机制:长期持有优质资产,自动放大回报;
• 杠杆能力:可以融资、加杠杆、拆借,用别人的钱赚钱;
• 跨区域流动性:资本可以全天候、全球化地移动,而劳动却被限制在物理与时间上;
• 价格制定权:当你掌握"供给",你就能制定"价格";
• 被动性:不靠持续体力或时间投入,也能获得回报。
最重要的,是这句话:资产就是生产资料,拥有资产,才有收租权。
三、你身边的"资产"可能藏在这些地方
不是只有股票、房产才叫资产。
以下这些东西,很多人已经拥有,但还没意识到它们的"资本属性":
稳定盈利的跨境电商店铺(资产 + 现金流)
成熟运作的 TikTok / 小红书 / YouTube 等账号(粉丝就是影响力)
自动化带来持续收入的投流体系(类比"数字矿机")
注册的美国公司 + 银行账户(打通全球资金链路)
你要学会这样理解:只要不是靠时间售卖、能持续产生收入的,就是资产。
四、真正的富人都投什么?——看权威数据怎么说
根据摩根士丹利、瑞银、贝莱德的全球高净值报告,美国 Top 1% 的资产配置主要集中在两类:
• 50% 投入股票市场(尤其是美股大盘股、科技核心资产)
• 其余主要投向房地产、私募股权、黄金等"抗通胀型硬资产"
这些人并不炒币、不频繁交易,他们做的是"慢钱"的事情:
• 拥抱美元主导的资产池
• 买入美国最核心的公司(如苹果、微软、NVDA)
• 长期持有,不轻易割肉
• 趋势来了加仓、泡沫来了减仓
• 最终赢的是 趋势 + 时间 + 心态
投资从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能活下来、拿得住、拉得长。
五、为什么散户总是亏钱?因为他们根本没在"同一条赛道"
• 追热点、追消息、追 YouTube 推荐
• 没有账户、没有渠道、没有时间
• 忘记止损,拿不住优质资产
• 每次大跌都割肉,每次暴涨都高买
而真正赚钱的投资者早已做了准备:
• 拥有稳定合法的资金出入金路径(如美国银行账户)
• 做好资产配置,有能力忍受波动
• 长期跟踪优质标的,有自己的研究体系
• 不听"散户社群"噪音,只看权威机构分析
别再说"炒股没赚过钱"。问题从不是美股,而是你压根没站在对的位置上。
六、投资美股,是普通人最接近资本收益的路径之一
为什么强调美股?
流动性强,监管健全
拥抱全球最具增长力的企业(科技、消费、能源)
有成熟的指数工具(VOO/SPY等)
可参与全球最透明的资本市场博弈
更重要的是:
美股的优质企业,不会轻易退市。只要你不高位追、不割肉,大概率能穿越周期。
只要你选对资产,拉长时间线,情绪稳住,美股本质上是一个 能让普通人获得指数级增长的游戏。
七、必须面对的新现实:门槛越来越高,你准备好了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资产、交易路径,对接美国或海外市场时,都在默默提高门槛:
ACH 清算路径必须绑定美国本地账户;
想躲避 CRS 全球账户信息交换,前提是你得先拥有美国账户;
投资美国本土保本类理财产品,获取 8%–9% 年化收益,也要求你有美国金融路径。
这些项目不是不对你开放,而是:
你必须成为"合格的人",系统才认你、资本才选你。
这就是你想"逃离内卷"、走向高回报世界,必须接受的现实:
你要获得全球化的收益,就必须接受全球化的规则与流程。
八、写在最后: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
你想跃迁、想改变命运,是好事。但光靠苦干,是不够的。
你看到的富人,表面是在玩股票、买房产、开公司,其实是在积累"不可替代的资产"。
别再纠结工资涨不涨、平台给不给涨薪。你该问的是:
我有什么资产?
我有参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能力吗?
我是不是在用"劳动逻辑"对抗这个"资本游戏"?
资产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拥有多少可以放大回报的东西。
早点觉醒,早点站在对的战场上。
真正的转变,从拥有第一个"可复利的资产"开始。
看到看到这里了!人应该想法接触到更厉害的人,直接转发我文章到你认为的更厉害的人。
以上!直接链接,国民弟弟交个朋友?请尊重彼此时间,请勿白嫖别人的精力。
美国公司&税务笔记:
ITIN使用指南:
美国公司税号指南:SSN、EIN和ITIN分别有什么区别?原创原创
美国收款工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