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发布推特。
其内容大致是:如果中国在4月8日之前不取消对美国征收的34%关税,美国将从4月9日起对中国所谓的"长期贸易滥用行为"加征额外50%的关税。
此外,美国将终止所有与中国就中方要求会面的对话,同时将立即开启与其他同样提出会面要求的国家的谈判。
要是真的实现,对跨境卖家会有什么影响?
1、直接关税成本激增
(1)综合税率突破100%
当前美国对华关税已包含10%基准税、两次10%加征及34%对等税,累计达54%。若再加征50%,部分品类(如电子产品、家电)的综合税率可能达到104%。
例如,成本10美元的商品,关税成本将从5.4美元增至10.4美元,总成本翻倍至20.4美元,售价需提高至少50%才能维持原有利润。
(2)小额包裹关税成本显著上升
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已取消,未来需缴纳30%关税或每件25美元(2025年6月后增至50美元/件)。
以单价20美元的商品为例,若按30%税率计算,单件关税成本增加6美元,叠加物流费用后利润率可能归零。
2、物流与供应链成本攀升
(1)物流费用上涨20%-50%
海运、空运成本因油价上涨及清关延迟而增加。
例如,中国至美国的集装箱运费可能上涨20%-30%,直邮包裹清关时间从3-5天延长至8-9天,物流商已普遍提价1.5-2元/KG。
(2)海外仓运营成本增加
海外仓租金上涨至3-5美元/立方英尺/月,滞销商品处理费用占商品价值的20%-30%。若卖家转向墨西哥或东南亚供应链,初期磨合成本可能增加15%-20%。
3、间接成本与市场风险
(1)合规与汇率风险
美国海关强化原产地审查,错误申报可能导致罚款(如电池类商品误分类罚款税率差达25%)。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可能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2)消费者需求萎缩
商品价格上涨将抑制非必需品购买,预计笔记本电脑等品类涨价20%后销量可能下降10%-15%,部分消费者转向二手市场或本土品牌。
跨境卖家如何应对?
(一)供应链重构
转移生产至墨西哥、越南等地,利用区域贸易协定(如USMCA)降低关税,但需满足本地附加值要求(如墨西哥需60%以上)。
(二)物流模式调整
加大海外仓投入,通过拼箱运输降低头程成本,或采用"半成品加工+第三国组装"模式规避原产地风险。
(三)产品与市场升级
转向高附加值品类(如智能家居、储能设备),拓展欧洲、中东等非美市场,分散风险。
总结
若50%附加关税生效,跨境卖家的综合成本可能增加50%-100%,具体取决于商品类别与运营模式。
低价白牌商品将面临生存危机,而具备供应链韧性及品牌溢价能力的企业有望在洗牌中突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