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港险市场上有关保诚分红实现率的话题热度很高。不论是网络粉丝、同行、还是投资者,都或多或少和我提及过相应的问题。今天,对于大家关注的问题,分享下我个人的观点。另外,也做团队成员未来回应类似问题的资料。本文比较长,目的是为了丰富素材,尽可能将逻辑链条理顺,请各位捡自己需要的部分,各取所需。大家好,我是川哥,CFA持证人、12年投行经验、新港漂、勇敢转型的二孩爸爸。内地:高保证、低预期。(之前以固定收益型的增额寿为主,未来向分红险过渡)内地增额寿,目前预定利率2.5%封顶,实际收益率最高在2.4%左右。内地分红险,目前是2.0%保底+分红,预期3.5%-4.0%。香港分红险,保证部分普遍不到1%,预期6%-7%。这几年,内地监管一次次下调预定利率,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保司负债端风险。而香港分红险的理念是,保险公司拿着投资者的保费去投资,赚钱了大家一起分,不赚钱大家也一起承担。只有低保证,保司才敢投高收益。而高保证,保司只敢投固收,收益上不去的。所以内地储蓄险确定性高但预期收益低,香港储蓄险确定性低但预期收益高。这里强调一下,客户的诉求是多元化的,即便是同一个客户,资金也会有不同的用途,投资需求也是有区别的。顾问应协助客户理清需求,建议客户根据不同的诉求,配置不同产品。以实际市值记录资产实际价值,更贴近实际资产情况,追求实事求是的资产管理风格。收益情况与投资市场表现相关,投资市场的波动,也会体现在分红保单中,所以从长期来看分红保单也是在波动中上升,履行比率的起伏也是市场的正常情况。如果一个公司的非保证分红,每年都能达到100%,这也是不符合市场的客观规律的,只能说明(1)要么预期分红比较低;(2)或者从其他渠道补偿了分红的差额。友邦会将所有类似分红保单一并管理,然后将收益分配到各个分红保单当中。保诚是将同一年份的分红保单一并管理,保证了客户保单的相对独立,不会受其他年份的保单稀释收益。历史久、存量大,也就意味着有大量保单完成缴费,相应的每年也有大量保单被提取。巨大的存量也要求保诚必须真实每年的运营结果。
不能为了短期好看,拆东墙补西墙。
这也是一家成熟、稳健运营过百年的国际化保司应有的操作。
确实,保诚这两年的分红实现率确实有所波动,部分产品的非保证红利有回撤。我们把2022年和2023年市场变化加总,很多资产类别也没有完全收复失地。2023年的分红情况是根据2022年全年的投资情况厘定的,而2022年全球市场都处于熊市,无论是股市还是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撤,所以2023年的保单根据市场表现,也发生了回撤。比如下图的产品B预期收益高,即便是实现率略低,但客户享受的实际回报并不低。不同产品因保证及非保证成分不同,红利结果不能直接比较,尤其是对于过往产品说明书中非保证占比较高的,会造成一定的误解。我们更应该关注这家公司及其产品的长线实际回报率,更具参考价值。像保诚、友邦、安盛、宏利这类的大型国际保司,都是请国际顶尖团队来做投资。他们都有相对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有世界最聪明的人为他们做投资。不会出现哪家保司超乎寻常的好,或者特别特别辣鸡的情况。咱们一起看看保诚官网公布的生效超过20年的分红计划,在第20个保单年度的实际平均收益率多数都超过了5%。比如下图的更美好保障系列,1995年发售至今,29年来,平均年化实际回报率在6.06%,29年总回报429%。保诚是一家英国保险公司,拥有超过170年的历史,经历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两次世界大战理赔,目前依然稳健经营。保诚的股票在四家交易所上市,是香港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之一,被纳入深港通和沪港通机制。保诚1964年就开始进入香港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及产品,包括人寿保险、健康及医疗保障、投连险、退休方案、一般保险以及雇员福利。在香港,保诚保障的客户超过130万。分享一个数字,保险责任准备金排名第二,仅次于银行系的汇丰人寿,排名比友邦还高。